隨著季節走向深冬,大面積的“霧霾”也如約而來,幾乎成為我們冬天天氣的標配。面對這樣如期到來的霧霾“新常態”,很多地方都在采取應急舉措,西部的太原做法則更絕,進入供暖季以來已經啟動兩個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一個橙色預警,預警下全市所有施工工地土石方工程全部停工,水泥、碳黑、鑄造、鐵合金、金屬鎂、陶瓷、耐火材料等生產企業全部停產。
霧霾為何如此恣肆?專家各抒己見,工業企業對霧霾有“貢獻”這是共識,其中也有我們有色工業的“責任”,畢竟有色企業和其他行業的企業一樣,無論開礦或者冶煉,以及后工序的加工等,都會消耗掉能量,都會排除煙塵、廢水廢氣,都會產生噪音等。因此從這個角度上想,前面提到的炭黑、金屬鎂等生產企業被關停,這在嚴重的霧霾之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目前,面對霧霾的侵襲,筆者所在的中原四線城市也是如臨大敵。除了路上來回奔忙的噴霧車灑水車外,不少中小企業也處于停產狀態,私家車也被實施了“單雙號”限行。另外政府還出重拳關閉了所有的以煤為動力的中小企業,封閉了所有的生活用煤球生產場地,對所有可能產生污染的私企無論城鄉一律關停,這里面很多就有我們的有色企業。
怎么辦?筆者認為在如今的霧霾“新常態”下,有色企業面臨的就兩條路:一是響應政府號召,環保不達標關門歇業;二是抓緊改造,或改變作業方式或對污染進行徹底的治理。對于前者我們當然是不希望看到的,也盡量不走這樣的路子。那么對于后者,將倒逼我們拿出措施來,礦山的開采必須符合環保的要求和產量規模要求,避免一些小打小鬧對環境的破壞,從而使國家的資源得以保護和最大限度的利用,讓企業增產又增效;對于冶煉和加工企業,必須加大對設備和生產流程中的技術創新,從自我創新和外來先進裝備的共同作用下,減少“三廢”的排放和提高能效,從而降低成本并促進產品品質的提升。這一做法,既符合國家政策,減輕政府排霾的壓力,又讓企業提高了創新能力,達到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這樣雙贏的結果,我們何樂而不為?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在霧霾的困境中,不是想法設法去創新,去改變和提升自我,而是讓“霧霾”迷著了眼睛,似乎沒有被倒逼的壓力,想以等的心態以時間換空間,做東山再起的美夢。但年輪滾滾,時光匆匆,不斷進步的時代將時刻進行著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心存僥幸的企業,即使時間轉來給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但其落后的設施、落后的技術、落后的產品和污染的環境,在如今治理標準相對寬松的情況下都不合格,未來面對國家對環境更加嚴格保護的現實,企業最終的結局仍然是被徹底的關停。
(關鍵字:霧霾 有色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