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21時左右,甘肅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選礦廠尾礦庫溢流井破裂,尾砂泄漏,導致溢流井周圍大量尾礦漿經太石河進入西漢水,形成了自甘肅省西和縣境內太石河至四川省廣元市白龍江入嘉陵江前、長度為344公里的污染帶,跨甘、陜、川3省。環境保護部迅速反應,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副部長翟青親臨現場指導處置,并先后派出3路工作組和專家,水利部、住建部也分別派出工作組指導地方政府開展應急處置。
在甘肅隴南、陜西漢中、四川廣元3省市及相關區縣政府和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采取斷源截污、治理降污、飲水保障等措施,目前此事已得到妥善處置,保障了嘉陵江沿線群眾飲水安全。
現場督辦三省,確保事件得到妥善處置
事發企業甘肅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選礦廠位于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緊鄰嘉陵江二級支流太石河。企業尾礦庫溢流井水面下的拱圈蓋板破裂,導致溢流井周圍大量尾砂泄入涵洞并流入太石河,經西漢水流經西和縣、康縣、成縣,進入陜西省略陽縣后進入嘉陵江,嘉陵江流經略陽、寧強縣進入四川廣元市。
根據3省動態監測結果,事發尾礦庫2015年11月23日開始泄漏后,2015年11月25日7點30分在距事故點68公里的西漢水成縣毛壩大橋檢測到銻污染團最高超標231倍,2015年11月26日6時距離事發地118公里的甘肅出省斷面銻濃度開始超標,當日17時達到最大值,超標120倍。
受污染河道沿線,甘肅省境內沒有飲用水取水點;陜西略陽縣境內取用西漢水的集中式取水井有兩處,取用嘉陵江的集中式取水井有5處,供水人口約1.5萬人。四川省廣元市有兩個日供水量分別為8萬噸和1萬噸的水廠,以及城市供水管網未覆蓋的30多個城郊居民集中居住點從嘉陵江取水,總計供水人口約50萬人。
環境保護部環境應急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此次應急處置工作不同于以往事件的應急處置,特征污染物銻本身難以處置,周邊的水文條件也不適宜采用調水稀釋的方式,且跨越3省,處置難度極大、風險較高、情況相當復雜。
事件發生后,陳吉寧、翟青趕赴現場指導應急處置,要求3省按照“甘肅省斷源截污、陜西省降污減荷、四川省保障供水”的應急處置思路開展工作。期間,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3省高度重視涉飲用水突發環境事件,加強上下游聯動協作,務必完成斷源截污、治理降污和保障飲水安全的任務,并對3省的工作進行現場督辦,發現問題后及時提出糾正,并確保工作落實,保證了事件最終得到妥善處置。
甘肅、陜西緊急動員建設攔截壩和應急處置設施,將大量污染物攔截、降解在陜西境內。
甘肅于2015年12月1日凌晨完成溢流井破損口封堵,阻斷溢流井內尾礦漿繼續泄漏;將進入涵洞的山泉水引流至庫外,阻斷其沖刷涵洞殘余尾礦漿,減少了污染物下泄總量;在涵洞排水口下設置了7個圍堰、3個應急池收集滲出的高濃度污水;采用開挖排水溝、鋪設波紋管、設置防滲墻等方式,將太石河上游來水引流繞過事發地,基本切斷事故點污水。同時,調集大型機械在太石河河床開挖深槽,采取主動引流的方式,騰出作業面,對河道污染底泥及沉積物進行集中處置,先后清理淤泥1萬多噸;在太石河和西漢水構筑臨時攔截壩197個,增加污水停留時間,減緩污水下泄,為下游處置污染物贏得了時間;在太石河和西漢水設置7套應急處置系統,采用鐵鹽絮凝法,利用臨時攔截壩形成的水利條件實施沉降,將水體中溶解態銻通過沉降轉移到底泥中。
陜西省充分利用西漢水河段的葫蘆頭水庫對污染水體進行第一道攔截,突擊修建了5座攔截壩,清空了下游張家壩水庫庫容,啟用巨亭水庫緊急蓄水,為下游廣元市的應急處置贏得了時間。通過葫蘆頭水庫和巨亭水庫蓄水、泄水,調節污染物濃度,發揮削峰的作用。為進一步削減污染物,從2015年11月30日起,在西漢水葫蘆頭水庫壩下建設了兩套應急處置系統。采用酸性鐵鹽絮凝法處置高濃度含銻河水,為降低下游銻濃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通過建設新水源應急供水工程、水廠改造工程,保證了供水水質和水量,最終保障了廣元市群眾的飲水安全。廣元市采取了多種措施,趕在2015年12月7日污染帶到達嘉陵江廣元市城區段前落實到位并發揮作用,保證了群眾飲水安全。建設兩條5.5公里應急調水管道,引入水廠下游支流的南河水至西灣水廠,保證自來水源水供應;在住建部供水專家指導下,采用應急除銻工藝對西灣水廠原水進行深度處理,確保了出水水質達標;建設昭化區元壩水廠至城區供水主管網1.75公里應急管道,補充西灣水廠供水不足;組織力量對城市供水管網未覆蓋的30個城郊居民集中居住點送水;建立南河應急飲用水水源地臨時保護區,全力整治沿河污染源,落實人員巡查值守,確保水源水質。
專家靠前指導,保障處置科學有效
事件發生后,環境保護部緊急調集環境保護部華南所、環境保護部規劃院、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環境、礦業、水文、損害評估等方面的專家抵達現場,進行態勢研判,先后制訂了《甘陜川嘉陵江突發銻污染事件應急處置總體方案》、《嘉陵江甘陜川跨省銻污染事件全線達標調度方案》和《太石河銻污染控制總體方案建議》,指導地方政府筑壩阻污、工程除銻、調水削峰、應急監測、水廠改造、物資調配等。
為確保應急措施的可預見性和有效性,專家組還基于污染物實時動態監測和基礎河流水文數據,構建了“太石河—西漢水—嘉陵江”三河徑流逐時逐段水模型,預測污染物前鋒位置,推斷污染團的動態變化情況,為調節水庫流量、投藥削污等應急處置決策提供支撐。準確的污染物前鋒預測保障了應急處置決策的時效性,充分發揮了應急處置措施的實效,有效防止了污染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應該說,專家在源頭阻斷、建設截污工程、合理調蓄水量、除銻投藥、態勢預測、水廠改造等方面為3省達標整治和應急處置提供全過程技術支持,解決了除銻工藝等關鍵問題。
在引導輿論方面,環保部門及時、適時將信息公開,避免了輿論炒作。甘肅、陜西及四川3省每天開展輿情分析,及時發布信息,向社會通報處置情況。同時,組織有關專家通過媒體宣講銻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國內標準嚴于世衛組織推薦的標準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輿論應對措施有力得當,為應急處置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跨部門、跨三省科學調度,嚴防次生災害發生
環境保護部第一時間派駐甘、陜、川3地工作組,采用總體上協調3省聯動、各地分頭督促指導的方式,全面掌握現場工作進度,從技術、措施、任務落實等多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指導的同時對治污設施建設、加藥降解、應急輸水管線建設等關鍵環節進行現場督辦,保證了應急處置工作的效率和河道治污效果,確保了應急輸水管線在污染團到來之前投入運行。
在此次事件應急處置中,環保部門會同水利、城建部門跨部門、跨省聯動,在污染物處置的同時,保障了安全,沒有次生其他災害。環境保護部工作組第一時間指導甘肅、陜西兩省做好安全應急預案,綜合分析水質監測數據、水量流量數據,同時考慮水利設施承載能力,適時適度調節甘肅省境內攔截壩,陜西境內葫蘆頭水庫、巨亭水庫下泄水量,嚴防水庫蓄水超過安全警戒,有效調蓄3處閘壩,在整個事件中沒有發生其他事故,沒有發生其他次生災害。
(關鍵字:隴星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