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1968年8月出生,廣東河源客家人,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其旗下的漢能不僅控參股14家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也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產能高達300萬千瓦。2014年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登頂首富。
1988年,李河君20多歲從北京交通大學,那時叫北方交大本科畢業,研究生沒畢業李河君就直接下海了。研究生讀了一年多,導師過世了,李河君就沒讀了。當時李河君們學校機械工程系一位教授借了5萬塊錢給李河君,李河君說創業去了,他信李河君,真敢借給他,結果不到3個月李河君全部折騰光了。背了5萬塊錢債務,怎么辦?借老師的錢要掙錢還啦,于是李河君做了很多,在中關村賣電子元器件等等,真正走專業化的路子,是從1994年底介入水電開始的。”
金安橋與漢能結緣于李河君2002年赴云南的一次考察。當時,云南的水電資源讓他眼前一亮,而云南省政府也迫切希望引入民間資本開發當地豐富的水利資源。雙方一拍即合,李河君當即決定開展金沙江水電項目可行性調研。隨后,其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李河君一口氣與云南省政府簽下了其中的6座,規劃總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總投資約750億元。
年年有幾十億現金流,每天要投入1000萬元
李河君在自己創作的一本名為《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的書里,如此描述:“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這些項目都凝聚了漢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電站—漢能在2003年以12億元收購,當時已并網發電。在最困難的時候,漢能將多年積攢下來的風險準備金全部投了進去,金安橋水電站項目卻像無底洞一樣總也填不滿,最后我們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里借錢投資金安橋。”
“漢能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年年有幾十億的正現金流。一年掙幾十億并不稀奇,但年年掙幾十億談何容易!
要成為第二個三星,為民族爭光
李河君為之驕傲的第二個“漢能奇跡”,是“漢能用3年半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生產商,華麗轉身,戰略升級,立馬成為行業領導者”。
然而,2009年,李河君初涉薄膜太陽能行業時,拋出的2000兆瓦的“宏偉計劃”仍是讓大家覺得仿佛回到了大躍進時代。“當時新奧王玉鎖、正泰南存輝他們都是25兆瓦的薄膜生產線,李河君說兩年做2000兆瓦,也就是他們的80倍。
2011年,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00566.HK,現已更名為漢能太陽能)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2013年漢能太陽能盈利超過20億港元,目前市值已經超過300億港元。
此后3年半,李河君成功布局了七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對全球3家技術領先公司的并購,分別是德國的索力比亞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亞索能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漢能并未透露收購金額,但3家公司被收購的時間恰恰處于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這一全球光伏市場的冰期,因此,“李河君們基本上是以抄底的價格收的”。
2014年3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商業獎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評選結果揭曉,漢能位列全球第23位、中國第2位,在中國企業中僅次于騰訊。
拒絕房地產、網絡的誘惑,20分鐘蒸發千億元
李河君認為,漢能所以創造兩個奇跡,首先歸功于“踩對了點”:“漢能的幸運在于李河君們點踩得特別好,是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的一個時點,并且掌握了核心技術,所以運程特別好。李河君覺得企業如果抓不住機遇特別麻煩,人不能逆勢而為,勢不在,人沒有回天之力!”
其次在于專注。“漢能20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清潔能源,風電、水電、太陽能,沒干過任何別的。現在到處都是霧霾,而20年來,漢能就從來沒有干過一瓦的火電,全部都是清潔能源。”
談到公司未來的規劃,李河君稱:“我們非常有雄心壯志,2020年要做到萬億銷售額。我們希望漢能將來能夠像三星在韓國、蘋果和微軟在美國一樣,成為中國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實中國想變成強國,要像美國那樣,有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漢能的理想是2020年之后,能夠給國家貢獻兩個世界500強企業。”
2015年5月20日,港股漢能薄膜發電上演了急速暴跌一幕,20分鐘內公司股價大跌46.9%,曾一度超越馬云成為中國內地首富的李河君,身家瞬間蒸發了1167億港元。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