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節經濟是別樣的,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同時倡議“就地過年”。
疫情催生出新的消費形態和模式,但也凸顯了中國居民儲蓄傾向較高的問題。這在春節期間消費數據在總量和結構上的分化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如何采取更有針對性的一攬子消費刺激政策?
春節期間一線樓市火爆,加劇了監管部門對資產價格泡沫的擔憂。在繼續支持實體經濟與有效穩定宏觀杠桿之間如何拿捏?
春節期間豬價加快回落,成為抑制中國CPI的最重要因素;而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加速上漲,成為推升中國PPI的最主要驅動因素。面對PPI上升而CPI平穩、通脹壓力增加而增長動能弱化的矛盾局面,中國的宏觀政策又將如何應對?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期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以及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中找到更加清晰的答案。
借助剛剛過去的春節經濟數據,我們或可對一季度經濟整體表現有所判斷。
消費:兩重因素,交織影響
從消費角度看,剛剛過去的2021年春節無疑是一個“別樣”的春節:一方面,出于疫情防控“就地過年”需要,春運這一人類大遷徙規模遠不如往年,這無疑帶來了消費規模、形式、空間差異的變化;另一方面,2020年疫后復蘇中,市場最初所預期的“報復性消費”遲遲未至,央行城鎮儲蓄調查問卷顯示2020年下半年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依然較高。壓抑一年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可選消費需求能否迎來爆發,值得關注。從直觀感受和媒體報道來看,2021年的春節是一個“火爆”的春節,部分消費熱度或將得到延續:
其一,品質型、升級型消費高增。春節期間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的珠寶首飾、服裝、通訊器材、家電數碼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60.8%、107.1%、39%、29.9%;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我國黃金消費同比2020年增長超八成;天貓數據顯示,雷允上、同仁堂、片仔癀等“健康年禮”,相比2020年農歷同期漲幅均在100%以上。
其二,一線城市消費捷報頻傳。節日期間,北京重點監測的百家零售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農歷)增長43.1%;上海390家重點企業銷售額增長1.2倍;廣州重點企業銷售額漲1.1倍;深圳重點監測的18家購物中心實現銷售額較2020年春節同期增長356%。
其三,線上消費韌性再顯。據中國銀聯介紹,除夕至初五,銀聯網絡交易金額較2020年同期增長3.9%,創歷年新高;菜鳥數據顯示,2月4日至2月15日,春節發貨量是2019年農歷同期4倍;據商務部數據,春節在線餐飲銷售額同比增長約135%,線上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約54.9%。
其四,服務消費迎來提振,城市周邊游市場火爆。攜程2月17日晚發布的春節旅游消費數據顯示,本地預訂門票的訂單量比2019年春節增長超過300%;北京市文旅局表示,春節假期,北京市接待旅游總人數同比增長3.5倍;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9倍。春節電影票房創新高。根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2月17日22時,2021年春節檔總票房累計超78億元,總觀影人次1.6億,累計場次285.8萬,創中國影史春節檔累計票房、人次新紀錄。
“就地過年” 消費需求釋放的組合,催生了上述2021春節消費的正面趨勢,不過總體消費可能并未超預期。商務部2月17日發布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比2020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剔除2020年低基數的影響,2021年相比于2019增長4.9%至多能算得上是基本符合預期,畢竟2020年國慶黃金周的重點企業日均銷售額同比2019年增速也為4.9%。線性外推之下,2021年一季度居民消費相比于彼時或許仍較平穩。
在關注消費正面趨勢的同時,從春節期間相關經濟數據來看,2021年一季度仍需警惕消費的另一面:一是“就地過年”影響下,火車票、機票等出行需求、春節走親訪友的拜年禮物消費需求有所下降;二是一線、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消費者規模的空間分化未在新聞報道中充分反映。此外,“就地過年”或帶來返鄉置業減少,從而引致三四線城市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疲軟情況;三是2020年低基數帶來的2020年春節多為“大跌”、2021年春節多為“大漲”;四是近期資產價格上漲較快帶來的收入分化,可能僅僅帶來了少部分群體消費擴大的財富效應,對于社會整體消費傾向的提高作用有限。
交通:客冷貨熱,快遞激增
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今年春節假期前6日(除夕至初五),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7724.3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76.4%,比2020年同期下降43.1%。受“就地過年”影響,全國客運量顯著下滑,遷徙熱度也明顯偏低。根據百度遷徙指數,截至2月19日,全國遷徙規模指數為384.8,較2019年農歷同期大幅下降35.6%。北、上、廣、深在春節開始后凈遷出節奏先快后慢,總體不及往年同期。在春節接近尾聲時,一線城市凈遷入節奏較2020年同期更快,這主要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人群遷徙周期明顯拉長。不過,“就地過年”帶來了城內出行熱情高漲,一線城市城內出行強度遠超往年同期,“本地游”“周邊游”迎來小陽春。
與冷淡的客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幅增長的貨運和物流。節日內供需兩旺,人員流動的阻滯并未影響貨物流通的暢通。2月11日至17日春節假日7天,國家鐵路發送貨物7299萬噸,同比增長23.7%,日均裝車16.89萬車,創歷年同期最高紀錄。春節假期7天,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就地過年”之后,“宅經濟”進一步顯現,線上消費需求旺盛,或將帶動快遞業務需求走高。
疫情:“黑天鵝”或漸行漸遠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隱憂仍存。截至3月1日,美國當日新增確診新冠病例數5.3萬例,降至高峰時的四分之一左右。受益于新冠疫苗推廣、疫情得到逐步控制、經濟活動恢復加快,春節期間全球市場風險追逐熱情增加,風險資產價格普漲。但全球疫情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盡管目前美國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有所下降,但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導致美國病例再度激增,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沃倫斯基稱,這可能“危險地加速疫情的蔓延”。與海外圣誕假期疫情惡化有所不同,國內春節至今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于2020年同期,今年春節期間雖然也實行了“就地過年”等防控措施,但更多地只是減少了人員的遠距離流動,人員活動、消費活動受疫情影響有限。春節期間服務消費高漲,并且疫情防控得力,將進一步促進居民消費信心的提升,疫情的影響可能正在漸行漸遠。
樓市:一線火熱,分化加劇
春節期間房地產銷售較往年熱度更高,一線城市交易火熱,且呈現出更明顯的地域分化。一二線城市樓市熱度延續。根據報道,北京、廣州、深圳春節期間成交創近三年新高。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假期監測重點10城新房成交1416套,比2020年春節上漲224.8%。三四線樓市遇冷。貝殼研究院根據春節期間調查發布的《2021返鄉置業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平均成交熱度約為38.2,二線城市約為7.2,三線城市約為3,四線城市約為1.15,返鄉置業人數減少或加劇了這一城市間分化。不過,春節前夕一、二線城市已迎來一波調控。2月10日,北京銀保監局、央行營管部以及北京市多個部門先后發文嚴查違規資金進樓市。據媒體報道,繼北京、上海后,廣東也將嚴查經營貸、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的行為,一線城市樓市的高熱度恐難持續。
春節期間重點城市租賃住房熱度亦有所提高。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1年春節假期(2月11日至17日)期間,全國重點18城的租賃市場成交量創近六年新高,租金水平也較假期前環比上升。這一方面同“就地過年”影響有關,另一方面也同樓市調控政策和租賃住房支持政策的逐步生效有關。
價格:食品價格急轉掉頭
隨著春節進入尾聲,食品價格的季節性走高也告一段落。“就地過年”帶來的家庭聚集減少,加速了食品價格回落,價格的轉折比往年春節來得更加猛烈。大年初八豬肉批發價環比初一跌5.99%,在小幅反彈之后急轉掉頭。春節過后,豬肉需求的季節性支撐不再,疊加豬肉供應恢復的中長期趨勢不改,豬肉價格有望開啟“俯沖”模式,但需要警惕非洲豬瘟卷土重來的風險。受2020年高基數影響,2021年1月CPI同比已經轉負。考慮到:豬肉價格大概率延續下行;基期輪換后,籃子中食品項占比下調,對CPI支撐減弱;CPI同比還將繼續受到去年高基數的壓制,預計今年一季度CPI同比或難轉正。
(關鍵字:經濟走勢 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