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隨著消費市場持續較快增長,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消費升級的方向和目標。
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有目共睹。統計數據顯示,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億元,年均增長15%。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17年58.8%,40年間提升20.5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然而,近年來各種國外代購、海淘的興起,以及國人不斷抱怨國內游比出國游成本還高的現實,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供給側的產品供給與需求端的質量品質要求尚未完全匹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也反映出消費提質,進而生產提質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消費是生產的原動力和目的。正如馬克思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精辟論斷:“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總的來說,增加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僅有利于推動需求引領和供給變革相互促進,還有助于夯實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意見》內容來看,明確了做大做優消費市場,壯大消費新增長點的四大主攻方向:要促進實物消費不斷提檔升級,推進服務消費持續提質擴容,引導消費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長,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涉及從衣食住行到文化旅游,從信息消費智能升級到居家養老,從建立綠色產品多元化供給體系到縮小城鄉消費差距等方方面面。
有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約為80%,而世界平均水平則是60%。顯然,2017年中國的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還略低一點點,因此,未來提升空間依然巨大。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消費領域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痛點”和“堵點”。由于部分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加重了居民負債壓力,老人養老和子女教育負擔也平添了負面情緒的攪擾,所謂消費降級的言論有所抬頭,因此,只有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實現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消費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會得以提升。
筆者認為,只有像《意見》中提出的那樣,順應居民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依靠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行鼓勵和引導居民消費的政策,供需兩端發力,才能構建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讓消費者“愿消費”,營造安全放心的環境讓消費者“敢消費”,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預期讓消費者更加“能消費”。
(關鍵字:供需 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