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國石油十大科技進展項目納米驅油技術在長慶姬塬油田先導示范區試驗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4月12日,長慶油田采油五廠納米驅油實驗區累計增油5399噸,標定自然遞減率由2.5%降到-1.5%。
長慶油田所開發的鄂爾多斯盆地是國際上典型的三低油氣藏,具有低滲、低壓、低豐度特點,單井產量低、油藏遞減快、采油速度慢,其高效開發及穩產堪稱世界難題。而研究分析出特低滲、超低滲透區域注水困難的主要原因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聯合組成納米智能驅油研發團隊,提出注水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水在強氫鍵作用下締合形成了大分子網絡結構,也就是說注入地層的水分子“抱”成團、“連”成片,只有打破水分子之間的結構,形成極小的單個水分子,才能進入低滲透油藏的各個角落。
2015年集團公司科技部創新提出“全油藏波及、智能找油、殘存油全驅替”的驅油技術思路,并成立研究課題,研究“尺寸足夠小,降低注水壓力,擴大波及體積,提高洗油效率”的納米驅油劑。經過勘探開發研究院和油氣工藝研究院多年的攻關,2018年完成了納米驅油劑的研發與生產,并開始在姬塬油藏開展先導試驗。經過兩年的現場應用,增油效果顯著。
“注入地層的水像‘果凍’一樣,分子和分子是凝聚在一塊的,壓力非常高,加入納米驅油劑可以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締合作用,破壞凝聚力,降低注水壓力,能夠抵達常規水驅難以波及的低滲區域,增加可采儲量,提高采收率。”長慶油田采油五廠工藝研究所所長樊勇杰介紹道。
為了確保試驗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長慶化工集團加強“納米智能驅油劑”的生產組織、質量控制,并按照試驗需要高標準送達現場,切實做到了合格率100%、及時率100%、滿意度100%。另一方面,采油五廠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納米水”驅油試驗攻關組,嚴格執行方案,完善管理制度,狠抓現場標準化管理和資料錄取,全力以赴保證試驗的質量。
“長慶油田多部門高標準協同作戰是試驗高質量推進的關鍵。”集團公司專家組在調研中肯定道。
據悉,從2018年11月開展先導試驗,2020年年初形成規模,至今納米驅油已初見成效,試驗區單井產能實現負遞減,單井日產量從2.3噸上升至2.4噸,水驅動用程度由70.2%上升至74.3%,區域開發效果持續改善。隨著納米驅油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完善和擴大應用,必將在特低滲、超低滲、非常規油藏等油田高效開發方面發揮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
(關鍵字:長慶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