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擾著山東地煉企業上游原油供應不足的局面明年有望改觀。因為在山東擁有6家煉廠的國內最大基礎化學制造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工),已獲得1000萬噸進口原油配額,這將極大改變山東煉油企業原油供應的版圖。
6日,中國化工一位副總經理表示,中國化工已經獲批了1000萬噸進口原油配額,并主要用于旗下油氣公司的原料供應。中國化工旗下現有9家煉油廠,這是中國化工首次獲原油進口配額。2005年,中國化工獲得了成品油進口牌照。
分析師認為,中國化工獲得進口原油配額,將擴大山東地煉的上游原油供應量,預計明年地方煉廠燃料油的使用量將會因此大幅下滑。
中化工或“擺脫”中海油
此前,中國化工并未獲得原油的進口配額,目前,中海油是其煉油原料最主要的供應商。記者獲悉,中國化工總部于2010年初與中海油簽訂海洋油供應合同,每月有近30萬噸的海洋原油供應煉廠。
“中國化工煉廠加工原油的油量占到了總計加工量的30%~40%,原料油仍有60%的缺口,這塊‘短板’只能靠從國外進口燃料油來補充。”金銀島的分析師張靜說道。
據能源統計,2012年,華星石化、昌邑石化與正和石化3家煉廠使用海洋原油的數量預計在380萬~400萬噸,進口燃料油的使用量在300萬~330萬噸,兩項合計為700萬噸左右。
從數量上來看,700萬噸的原料加工量實際上剛剛滿足上述其中一家地煉的全年加工所需。原料不足導致目前3家地煉的開工率均只能保持在30%-40%的低位。
分析師認為,一旦國家發改委特批1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得以實施,將極大地改善中國化工煉廠原料供應不足的窘境。目前,中國化工正與擁有原油進口權的公司,聯絡實施進口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和中海油合作購買海洋油,中國化工還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購買進口燃料油。目前燃料油的深加工虧損嚴重。上述分析師認為,獲得原油進口配額后,中國化工可能會繞過中海油,不再需要加工燃料油。
為地方煉廠解決原料瓶頸
分析認為,此舉對于地方煉廠解決原料瓶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首先,這標志著國家政策向地煉敞開原油進口大門;其次,僅1000萬噸/年的原料供給,就能滿足中國化工集團煉廠37.7%的基本開工率,利潤也得到保障,將擺脫集團長期虧損和被動停工的局面;第三,地方煉廠與其他國企的競爭能力有所增強,之前依靠采購中海油海洋原油的被動地位亦將有所改善,后期中國化工集團可能在山東及其周邊成立銷售公司,這將使自身的銷售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關鍵字:原油 山東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