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務院提出5年內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其中6000萬噸的壓縮任務落在鋼鐵第一大省河北。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難題是,誰去誰留的行業門檻問題;其次是花費大量資金進行設備投入,一旦停產這些設備的補貼問題,以及企業負債償還問題;最后還有壓縮產能之后,帶來的失業人員安置問題等。
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河北省唐山市調查時發現,由于存在以上種種問題,一些鋼鐵企業將化解產能障礙的“皮球”踢給政府。
對此,民革中央建議,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手段激活競爭,實現產業升級。其核心內容是,減少政府干預,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建立過剩產業退出補償和救濟機制,降低企業退出成本。
提案特別提到,由中央政府統籌建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或類似的專項基金,分擔企業退出過程中的社會安全成本。
國家發改委在答復中指出,發改委、工信部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案提出的有關建議已在《總體方案》中采納和吸收。
其中,發改委同意提案中有關“減少政府干預,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的建議,指出在起草《總體方案》時,明確提出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和完善市場公平競爭長效機制。
然而,對于“由中央政府統籌建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或專項基金,由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承擔過剩或淘汰企業的退出成本”的建議,發改委認為,不符合市場競爭的風險自負原則,也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反而易對遏制產能過剩造成不利影響。
發改委提出,《總體方案》要求各地完善激勵和約束政策,加大對企業轉型轉產的信貸融資支持和有關財稅政策支持的力度,鼓勵企業利用社會資金的力量,實現市場條件下的優勝劣汰,同時重點突出政府在過剩產能退出、下崗失業人員安置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
(關鍵字:鋼鐵 鋼鐵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