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華社參考消息報轉摘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一篇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急需關愛這篇文章。參考消息的第一個標題就是“留守兒童承受發展代價”。有人甚至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為中國前所未有的變革性工業化的三大代價之一。關愛留守兒童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但是把解決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放到不能讓留守兒童繼續承擔我國經濟發展代價這樣的高度,無疑對作為重要因素納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軌道,納入我國扶貧軌道,納入農村和農業現代化軌道,納入全面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幾億農民工進城,不僅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建設和制造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城鎮社會消費和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我國東南部地區勞動力不足趨勢的出現,表明依賴農民工進城提供勞動力支持制造業規模經濟增長時代接近尾聲的拐點到來。雖然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基本實現了一個將過剩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工業化經濟領域這個偉大的成功,但是也留下了6000多萬留守兒童的健康不良,教育缺乏,生活負擔重和不能同父母團聚,無家可歸,缺乏親情的關懷環境。很多父母對兒女的牽掛只能通過打電話這種方式。很顯然,這不符合小康家庭和小康社會的標準,實際上是我們不得不共同面對的一個文明社會的悲劇。這至少從一個重要人口社會經濟因素上標志著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今天,中國不能繼續以犧牲留守兒童為代價實現經濟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基本消除貧困人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打好扶貧攻堅戰。實際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扶貧的又一個主戰場。
這里有兩個難點。
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富強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億人,其中絕大部分在農村。最近中央提出到2020年農村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基本消除貧困縣。可見中國扶貧的重點在農村。而在加大大區域經濟布局結構調整中,加快農村扶貧根本出路是加快實現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這對改變根深蹄固的傳統農村和落后分散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是極其艱難的攻堅戰。
二是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體制改革的遲后,不僅中國的貧富差距擴大,而且不同利益集團主體格局已經形成,例如以房地產為列,政府層層高額稅收,地方政府的土地流轉收益,房地產商的逐利,三者利益結構的格局已經與百姓安居需求很不適應。結果推高了中國的高房價。雖然未來北京、上海房價與東京、倫敦的房價不會有大的差異。隨著經濟發展和房價的走高,早期解決了住房的人都享受了改革開放的實惠。但是其直接后果是進城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安居房。這也直接導致了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難以解決。其實這些社會經濟結構關系失衡都是經濟發展代價的表現形式。加上農民工留在農村的宅基地、自留土地困擾著新農村的土地規劃。很顯然解決6000萬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到新農村的建設,關系到扶貧,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又一攻堅戰。
目前對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困境,各種對策措施仍然停留在政府增加扶貧撥款,支持農村兒童福利、教育建設,改革戶籍制度等治標層面,而不是治本之策。全國政協委員張靜還通過社會調查提出了《關于推進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建議》 。但是如何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同小康社會目標條件下的人口布局、城鎮化建設,改善民生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幫助進城工作多年的農民工走出一條能夠購買安居房的經濟環境和道路。通過政府支持和市場化運作,把解決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問題作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潛在社會經濟需求動力,需要在理輪和實踐上有新的突破。
幾億農民工離開了農村和原屬于他們的農村住房和土地。在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中,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產品專業化生產都需要放到農村區域經濟中規劃。同時,新農村建設面臨如何對已經長期融入城鎮經濟的“農民工”留在農村的陳舊住房,宅基地和土地。這些零散的資源放到幾億農民工身上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對這些零散資源目前國家沒有新政策。進城的農民工空有這些本來屬于自己的資源,影響了農村土地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也影響了農民工城中購買商品房的消費能力。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精準扶貧”正成為中國經濟迎接下行壓力挑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下一個經濟熱點和“風口”。李克強總理在最近針對經濟轉型發展的一次會議上提出要深化結構性改革,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并進。 如果能用土地流轉政策盤活這些資源,既能合理維護已經進城的這些“農民工”合法權益問題。也可以變成增加農民工在城里購買安居房的重要資金來源。加快留守兒童和小康社會的百姓安居問題解決。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土地資源。
盡管不包括土地費用,住房建筑成本只有2000多元,但是實際房價往往要高出幾倍。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民工買不起城市的高房價住房。中國東部大城市經濟發展中也實施了郊區被占土地的置換流轉問題,讓進城農民工在城里可以直接用出讓土地出讓金收入買房。 但問題已經深入到廣大農村。幾乎涉及到全國各地。
農民工出售農村土地經營權,原則上政府通過土地置換 方式收購。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地區土地,增加扶貧和支農補貼收購后,有償流轉給有種植能力的農村土地經營者或農業專業化經營者。由村政府運作,納入村政府統一規劃。同時給進城農民工發放土地經營權流轉證明。農民工在城市購買安居房時,可用農村土地置換城里建房的土地成本或部分減免建房稅的依據。
城市地方政府在農民工購買安居房時,原則上免除農民工的安居房所用土地成本,合理減免部分建房稅收。農民工只承擔安居房的建筑成本和建筑商的合理利潤。由于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因此減免的土地成本和部分稅收由城市政府和中央扶貧支農財政補貼相協調的政策共同承擔是合理的。鼓勵地方政府根據城市建設規劃,就業人口發展規劃和中央的有關財政支持政策,擴大安居房建設規模,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也讓近6000萬留守兒童有家可歸,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
當然實際上圍繞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和農民工安居問題,以及農民工農村土地流轉置換問題涉及到多方利益格局和許多重大深成次經濟關系的調整。是一項重大社會系統工程。其復雜性遠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但是解決這個問題會帶來中國社會經濟關系一系列協調和利好變化。畢竟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道路。
2015年1-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0535億元,雖然同比增長2.6%但9月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3%。截止8月底中國住房庫存4.286億立方米 較上年同期曾張15.7%。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四月統計說中國房屋實際庫存規模遠遠大于全國統計數據。2015年要繼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全國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740萬套,目前基本建成625萬套,不過由于很多深層次經濟關系障礙。進城多年的農民工很難購買保障性住房。而另一方面關于保障房空置問題也不斷發生。
進入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制造業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壓力。而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穩定就業又需要經濟在合理期間的穩定運行。兩年前我曾寫下了“要警惕經濟下行壓力的長期化”。提出了政府維持經濟在合理區間的穩定運行,不斷與經濟下行壓力博弈將是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特征。
制造業產能過剩是導致經濟下行壓力長期化的重要原因。目前鋼鐵、水泥,建筑裝飾材料,家具、家電,建筑行業產能過剩,企業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雖然從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角度需要淘汰落后,壓縮產能,但是從我國仍有很大潛在需求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視角看,產能過度閑置也是資源浪費。因此,通過政策調整,推動農民工逐步解決安居和6000萬留守兒童的父母團聚問題,釋放潛在需求,緩解產能過剩壓力也是穩定經濟的重要舉措。
(關鍵字:留守兒童 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