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聲拖拉機的轟鳴,打破了黑龍江嫩江縣良種場里清晨的寧靜,青年們趕往土坡的另一邊,耕種那一望無際的大豆地。
6月的黑龍江,田地間依然是綠意盎然,少了幾分中部地區的繁花似錦,多了幾分“遲到”的悠然。
去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連續第8年奪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連續10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的河南省,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
黑龍江,這個曾經的“北大荒”,在成就了“北大倉”的輝煌之后,獲得了它前所未有的榮光。
但是,在耀眼的榮光“背后”,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它的“真實”。連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產”的農作物結構調整、風沙侵蝕的威脅,都讓黑龍江引以為榮的“黑土地”,正如時間一樣,悄無聲息地在指縫中慢慢溜走。
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層厚度減少了近一半,專家指出,這些數字昭示著,我們如果還沒有認識到黑土流失的嚴重性,不久的將來,或許將會失去這片“美麗的黑色”。
現狀:
糧食產量的一半靠化肥
不用化肥,土地最高減產60%
6月14日一大早,龍江縣黑崗鄉黑崗村72歲的喻殿富就來到自家的玉米地里干活兒。 對于已經與黑土地“合作”了一輩子的喻殿富來說,如今的“高產”時光是最美好的,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他介紹說,過去地里施的都是農家肥,草木灰造的,現在已經基本上沒人造了。“不抵現在的化肥,化肥力量大啊。”所以,現在都用化肥,至少要用個兩三茬肥。“施底肥、追肥、上尿素,這些都能讓產量高。”
“我們現在糧食產量的一半,是靠化肥支撐的。”黑龍江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黑龍江省土壤肥料協會會長、黑龍江省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胡瑞軒告訴記者,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黑龍江化肥的用量增加了將近十倍。 “玉米過去一畝地也就2000多株,現在平平常常的就3500株,多的四五千株。”植保、病蟲害減少、密植等多個因素,也“助力”了現在糧食的高產。
一直致力于保持黑土土壤質量的胡瑞軒,曾經做了個實驗,專門有幾塊兒地不施化肥。結果,那一年這幾塊兒地的糧食產量平均減產40%左右,最高減產量能達到60%。不施化肥馬上減產,說明土地本身的供營養能力下降,得靠外來養分來供給。
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果把種子、化肥、密植等變量的因素都排除以后,黑土地的自然產量,還沒有過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
“大豆之鄉”變成了“苞米之鄉”
近年來,盡管嫩江被稱為“大豆之鄉”,但是真正愿意種大豆的農戶,可以說已經比較少了,因為大豆“產量低”、“價錢也不高”,比起高產的苞米,農戶一年的收入最多能相差不止一倍。
“種大豆會對土壤的氮元素有一定補充,但是玉米、小麥等高產作物就不會。” 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科技科科長許靖華告訴記者,以往的輪作方式,基本上種三年黃豆、種兩年或一年的玉米,但是現在由于玉米高產、價高,許多時候三四年都不會輪作一次。
這種情況下,也客觀上令黑土土壤種的養分流失加劇,使得黑土地更加“孱弱”。此時的黑龍江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如果輪作種大豆,將意味著“減產”,而如果一直種玉米,也將會面對“化肥依賴癥”的高風險。
黑龍江大豆面積只剩3000多萬畝
胡瑞軒介紹說,過去黑龍江的地產作物,大豆的面積,最高的時候占到6000多萬畝,每畝地的產量也就在400斤左右,但現在玉米6000多萬畝,平平常常就能夠達到每畝1000斤以上。水稻達到5300多萬畝,和玉米的產量也差不多。“大豆現在只有3000多萬畝了。”
縣里的糧食如何增產,嫩江縣農業局副局長李鐵輝介紹說,近年來,縣里在增加玉米、小麥的種植,壓縮大豆的種植。去年玉米還是40多萬畝,今年就增加到了80多萬畝,嫩江縣有650萬畝的農田,目標是200萬畝。
診斷:
三大原因致“黑土退化”
一、掠奪性經營導致土壤消耗量大于積累量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科研處處長、中國土壤耕作協會常務理事張興義表示,經歷了這么多年,黑土肯定有變化,就是所謂說的“黑土退化”。
他介紹說,黑土地開墾整體來說,就是100來年,開墾田大部分是草地,草地以黑龍江省為例,有機質的含量在8%~10%左右,到現在只剩下3%左右。主要的原因,就是開墾農田,掠奪性經營,用養失調。他舉例說,人工一耕作就要翻動土壤,加速土壤礦化分解,加上作物的吸取,這樣導致土壤的消耗量大于積累量,就是用養失調。
“它的問題就在于,黑土比較難生成,形成的難度比較大,形成一厘米大概可能都要一兩百年。”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科技科科長許靖華表示,根據很多地方做的黑土土壤剖面調查來看,早期的時候,黑土層能夠達到50厘米到1米這么深,還是比較普遍的,但“現在主耕作區的黑土層也就在30厘米左右。”
二、荒漠化風蝕化直接威脅“糧倉”
黑龍江西部風蝕化嚴重的地方,一年“沙化的土地”最多能夠達到100平方公里的左右。許靖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松嫩平原不算是特別典型的黑土區域,但是嫩江沙地逐年在向東移,將會對黑龍江的黑土區域造成很大的威脅。
同時,黑龍江西部的荒漠化、風蝕化的趨勢在加強,在不斷地向東邊擴展,逐漸威脅到松嫩平原這個“糧倉”。他表示,黑土區的主產糧區是平原地帶,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東北的黑土產量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所以對這片地區的土壤水土流失重視也不夠。但實際上,大規模開墾以后,把過去的坡地、林地、濕地、草場等區域,都開墾成為了耕地以后,水土流失就變得很嚴重了。
上世紀90年代,這些區域林草覆被率連8%都達不到,有些地方只有5%左右,自身抵御災害的能力就非常弱。
三、助產“化肥”是土地的“慢性殺手”
胡瑞軒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黑龍江基本上就施點氮肥,磷肥、鉀肥根本不施;到了八九十年代,就開始施磷肥,土壤中的鉀也是夠用的。到現在,就是氮磷鉀全都施。過去黑龍江根本不用施微量元素肥料,現在微量元素肥料都施了。所以,這些都表現出土壤的虧空、嚴重的缺乏、不平衡。
嫩江縣農業局副局長李鐵輝介紹說,根據現在測的情況,土壤中只有磷的含量夠用。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秸稈還田少了,農家肥施的也很少,就導致現在土壤中的有機酸偏少,造成磷元素釋放就比較少,最終還得施化肥。
這種情況就造成,化肥施用之后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現在有效利用率也就在30%左右,過去能夠達到40%~50%。“有效利用率下降,就造成施肥的成本提高,你得要多施肥,才能滿足作物的需求。”
藥方:保護耕地比高產重要
黑龍江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說,黑龍江有兩億三千多萬畝耕地,現在的糧食產量超過了1100億斤,“現在已經是全國第一了”。黑龍江商品糧的比例,占到70%左右,黑龍江的糧食生產,可以說是國家的糧食基地,所以國家應該重點來扶持黑龍江。
同時,他認為,盡管現在的農業投入很多,但是對于提升耕地的質量方面很少,幾乎沒有。“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他告訴記者,現在最大的“危機”,是領導層、決策層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退“耕”還“牧”改善生態
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科技科科長許靖華介紹說,嫩江沙地的形成,主要還是自然原因。土壤方面,嫩江沙地的區域屬于風沙土,而氣候方面,這里的氣候比較干旱,降雨比較偏少,黑龍江的大部分區域的年降雨量在550毫米到650毫米之間,而嫩江沙地的這部分區域,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尤其是春秋兩季的風比較大,加上它本身就是風沙土,所以,它沿著嫩江兩岸,由于風的作用,表面的沙土就吹揚起來,形成沙丘。
他認為,龍江等黑龍江西部的區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面積開展耕種。但實際上,黑龍江西部的這些區域,不大適合開展農耕,應該以畜牧為主,沙土地一旦破壞了以后,很難恢復。
“嫩江沙地這個區域進行治理,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對植被逐步恢復,種一些小灌木樹或草種,要比種莊稼要好很多。”
保護耕地質量“責任化”
“到時候沒有了這些化肥,將來怎么辦?”針對黑龍江黑土的“化肥依賴癥”,胡瑞軒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單單光依靠化肥,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沒有保障。糧食價格趕上黃金的價格,到最后誰能吃得起?
他認為,國家層面應該立法規定保持土壤質量的“責任化”。首先,就是行政主要官員的“責任制”。另外,應明確耕地使用者的權利和義務。耕地使用者不能只有使用耕地的權利,更有保護耕地質量的義務。同時,建立耕地質量的補償制度。
據中國土壤協會官網介紹,胡瑞軒制定了《黑龍江省耕地保養條例》,在黑龍江省通過立法,填補了我國耕地保養專項立法的空白。
他告訴記者,黑土地仍然有“肥力”,最核心的解決辦法就是保證土壤有機質的積存和回升。他建議,重點扶持有機肥的施用并對農民補貼,由行業部門和技術部門監督。
對于黑土有機質提高,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科研處處長、中國土壤耕作協會常務理事張興義則認為,各種措施經過二三十年的實踐,已經有了結果,有機肥還田,可以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
同時他表示,現在的產量維持必須要靠化肥,是有點不利的影響,但是人類都得應用,糧食生產都得用。
黑土地土層變化歷程
1.1950年,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4292.4km2水蝕面積為18457.3 km2,風蝕面積為5835.14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0.5%。
2.到1980年,黑土區農業區域天然次生林已經絕跡,林區林緣大踏步后退。黑土層厚度明顯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解放初期的50cm~60cm下降到25cm~30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5cm~20cm。
3.到2000年,黑土層厚度進一步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50cm~60cm下降到20cm~25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0cm~15cm。侵蝕溝繼續增加和發展。
4.從2000年到目前,治理面積達到了每年近1600Km2。從2003年開始,東北黑土區試點工程治理完成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顯著,平均減少泥沙流失68%,抵御洪澇災害能力普遍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