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要基于對企業技術能力的分析,在科技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推動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成功之道。國外先進鋼鐵企業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可以開發出滿足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用戶需要的各類產品,還通過研發新產品、新設備和新工藝,引導用戶使用新鋼材,進而繼續主導鋼鐵市場未來的需求,引領鋼鐵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這些優秀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具有前瞻性,能夠確保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新產品的研發中,優秀企業更加注重研發利基產品(“利基”一詞是英文“Niche”的音譯,指“有獲取利益的基礎”。利基產品是指該產品表現出來的許多獨特利益有別于其他產品,同時也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保持產品的特殊性,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優秀鋼鐵企業特別注重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優秀同業者等優勢研發資源結成緊密的研發聯合體,并且積極與汽車、家電、造船、建筑等下游用鋼產業開展合作研發,以用戶為導向,為新產品挖掘潛力市場。此外,優秀的鋼鐵企業還將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工程建設結合在一起,在保持自己產品擁有較高附加值的同時,還通過集團下屬工程企業轉移技術、設備,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些均得益于其制定了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的技術創新戰略。
以發展戰略定創新戰略
國外先進鋼鐵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保持和增強盈利能力,確保全球鋼鐵業內的優勢地位,而其技術創新在企業發展進程中起到堅實的支撐作用。國外各鋼企都以公司發展戰略為基礎,制定明確的技術創新戰略。
如日本新日鐵的技術研發戰略突出了加強自身技術尖端地位,保持技術和制造優勢,擁有全球領先、與眾不同的技術能力;JFE鋼鐵公司的目標是開發獨創和領先的產品,占領全球高端鋼材產品市場,擁有最高水平的技術,提升企業價值;韓國浦項集團是要構建全球最佳生產、銷售及研發體系,注重前瞻性工藝技術和低成本高附加值產品的技術研發,保證浦項實現“技術領導力”和“成本競爭力”;安賽樂米塔爾的技術創新旨在提供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拓展全球市場,通過開發新的產業流程和優化當前產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蒂森克虜伯鞏固其材料及制造工藝的全球領先地位,與下游用鋼產業建立緊密聯系,研發使用戶滿意的產品。
根據發展戰略構建研發體系
為保證企業發展戰略的順暢實施,國外先進鋼鐵企業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研發體系。
新日鐵研發的核心部門是技術開發本部,既是新日鐵研發的最高部門,也是新日鐵研發的綜合管理部門,下設三個機構:技術開發規劃部(負責新日鐵研發戰略和研發規劃的制定及日常研發管理的相關工作)、綜合技術中心(研發核心力量)、各制鐵所技術研究分部(針對生產現場和用戶進行在線研發和技術服務),其中,新日鐵鋼鐵研究所下屬尖端技術研究所負責整個新日鐵的通用基礎技術研發。
JFE集團的技術研發戰略和研究工作由集團總裁擔任主席的技術開發委員會負責,由JFE技術研究公司、JFE鋼鐵研究所(屬于JFE鋼鐵公司)、JFE工程技術研究所負責實施。JFE集團依托技術優勢,鞏固高端產品市場的同時,還研發、制造和輸出裝備技術,提升企業盈利能力。JFE控股集團的獨立研究公司,地位與JFE鋼鐵公司平行的JFE技研公司承擔鋼鐵和工程領域的共性基礎技術和新的高成長領域技術研發任務。JFE鋼鐵研究所地點分布在東日本鋼廠、西日本鋼廠和中部的知多廠,但由于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各研究部與生產部門能夠密切配合,保證產品和工藝技術開發的順利進行。
浦項鋼鐵公司的研發體系規模龐大,形成了技術管理委員會、技術戰略委員會、浦項工科大學、浦項產業技術研究院、浦項技術研究所、全球研發中心、海外研究機構及其合作研發機構的泛浦項領域產學研協同合作體系,對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鋼鐵技術從基礎到產品生產和實際應用全過程開展研究與開發。其中,浦項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事下一代鋼鐵生產技術研發,開發高效新項目,綠色環保技術實用化。
可見,國外先進鋼鐵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多是由企業最高決策層和業內專家組成的技術委員會制定,并且按照自身情況設立相應的中央研發機構和分支機構,強調提高新產品和新技術研發效率,技術研發向工程技術轉化,現場持續改進。在技術創新戰略制定和實施中體現企業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研發部門在經營與生產之間的積極作用,將研發與生產、經營緊密結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市場需求為研發導向
國外先進鋼鐵企業很早就認識到了企業要從生產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圍繞市場,以用戶為導向,從鋼材生產商向鋼材服務商轉變,為用戶提供鋼材應用的解決方案。
安賽樂米塔爾“一切以用戶為導向”的研發服務理念、“金字塔”式的研發服務策略以及研發觸角與市場零距離等做法是鋼鐵企業圍繞市場、以用戶為導向轉變發展方式的范例。安米集團在調整重組企業的研發機構時,并沒有簡單地將各分散的研發機構合并,而是在重組的基礎上盡量保留其獨立的研發中心,目前在全球設立了15個研究中心,以使各研發中心的工作在產生協同效應的同時更加貼近用戶市場,有助于安米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材料和解決方案。
當前,國外先進鋼鐵企業大力推崇的早期介入(EVI)研發模式也是在充分了解用戶對材料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為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材料和個性化服務。通過EVI研發項目,使企業和下游制造商建立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而使企業在以后的產品營銷中占領市場的制高點。
加強內外部協作推動技術創新
隨著技術創新的難度不斷加大,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國外先進鋼鐵企業一是通過加強自身系統的協作來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與效率,二是通過開放式創新的形式,利用行業的能力和社會的力量來推動技術創新不斷發展。
比如,新日鐵實行的(R-D-E)一貫技術開發體制將研究開發工作和工程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有效保證各部門的協作,強調緊緊圍繞市場和用戶,研發工作與工程技術的銜接及研發成果的實際效用。JFE鋼鐵公司以生產、研究和營銷部門為層面,建立規劃部、戰略事務單元和技術委員會體制。產品規劃部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制定各個產品的技術開發戰略,制定優先開發項目。他們通過加強共性技術的研發,搭建可供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共用技術平臺和產品平臺可有效提高研發效率。
在協調優化整合集團內部資源方面,安賽樂米塔爾集團的項目組利用其人員優勢、先進軟件開發支持和科學管理方法等,整合安賽樂米塔爾所有分散的研究點、工業點、銷售點資源,為安賽爾米塔爾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快速循環推進,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國外先進鋼鐵企業間的合作也是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如新日鐵在全球范圍內采用技術聯盟戰略,與其他鋼鐵企業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加強其在汽車板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再如蒂森克虜伯與當時的日本NKK和川崎制鐵(這兩家于2002年9月合并為JFE集團)簽署了廣泛的合作協議,不僅聯合開發出直接適合于全球汽車制造商要求的汽車用材,而且要形成一個全球供應網絡體系,通過協作來不斷地增強各自的競爭力,其合作包括互相交換先進技術和聯合開發革新型的高強度鋼等項目。同時,2004年末,蒂森克虜伯還和JFE公司簽署專利交換協定,這意味著蒂森克虜伯獲得JFE授權,可以自行生產JFE公司的NANO牌鋼材,而JFE公司也同樣可以生產蒂森克虜伯公司的多相鋼。
國外典型鋼鐵企業還注重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企業與政府、社會機構的合作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國外以國際鋼協、歐洲技術平臺、日本鐵鋼聯盟為代表的合作創新平臺在低碳經濟時代鋼鐵生產優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與此同時,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創新;與政府、社會機構的合作創新;產業鏈上(包括上下游及同行)的合作創新;企業內部的合作創新等都已經納入到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中。比如安賽樂米塔爾在歐洲領導研發“超低二氧化碳排放(ULCOS)”攻關項目,不僅吸引了48家精英鋼鐵企業,還廣泛吸收了社會上的科研機構參加。
注重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重視知識產權管理,促進成本轉化。新技術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是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通過技術創新形成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的重要資源,因此國外典型鋼鐵企業都高度重視知識產權戰略。
新日鐵將以先進技術為主的自有技術作為知識財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新日鐵把自己的優勢,即“制造實力”、“制造基礎”和“技術先進性”作為向海外拓展不可或缺的知識產權戰略。新日鐵在國外提出的專利申請數量成倍增加,確保日本在亞洲、美洲和環大西洋圈的“三極”中具有更加強大的知識產權優勢。
JFE知識產權部門的首要任務是以知識產權的形式推廣“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其次是將知識產權作為經營資源加以正確運用。同時注重知識產權的創造及戰略性有效運用,將獨有和領先的產品技術作為知識產權加以確定,從而形成集團的無形資產。
浦項產業科技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RISTTechnologyTransferCenter),在研究人員和企業間充當中介橋梁的作用。技術轉移包括:知識產權,即特許專利、技術訣竅、半導體回路設計、計算機程序等;設備安裝、設計及應用保障措施等;專有技術的商業化生產。技術轉移中心的運營不僅促進了產業科技研究院創新成果由研究者向生產者的快速轉移,研發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更大大激發了研發人員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實施人才戰略,支撐技術創新。國外典型鋼鐵企業充分認識到,要確保企業在世界鋼鐵生產領域技術上的優勢地位,就必須擁有大量高水平技術人才。
浦項工科大學的建立與成功發展,都離不開韓國浦項鋼鐵公司的資助與支持。浦項鋼鐵公司給予浦項工科大學充足的經費支持,為引進和穩定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吸引和培養優秀的研究人才提供了保證。浦項工科大學迅速發展成為亞洲主要的科學和技術大學并與浦項鋼鐵公司和浦項產業研究院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除了進行技術開發外,浦項工科大學每年還向浦項鋼鐵公司輸送優秀的技術人員。
蒂森克虜伯集團以獨具特色的企業后備人員培訓和完善的勞動安全和職業健康培訓而著稱。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高度重視與高校的緊密合作,與全球80多所大學保持緊密合作關系,目的在于利用大學的研究成果,促使大學培養更適應企業需要的人才,并吸收優秀學生就業。
(關鍵字:國外 鋼鐵企業 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