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工業制造加快向高質量發展推進。新中國工業為我國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一、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
年前的舊中國,由于長期戰亂,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工業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后,只能生產少量粗加工產品。經過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使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中國工業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建國70年來,我國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970.6倍,年均增長11.0%。分階段看,國民經濟恢復及“一五”時期(1949-1957年),我國工業生產迅速增長。建國初期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同時在整個“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8%的增長速度。“二五”時期至改革開放以前(1958年-1978年),受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等影響,工業建設遭到很大損失。但在部分老一輩革命家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業經濟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總量規模進一步擴大。1978 年,工業增加值162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52年增長15.9倍,年均增長11.5%。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工業煥發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經濟規模迅速壯大。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2年突破20萬億大關,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按不變價格計算,2018年比1978年增長56.4倍,年均增長10.7%。我國工業國際影響力發生歷史性變化。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按現價美元測算,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自此以后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高達27.0%,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二)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建國初期,我國只能生產紗、布、火柴、肥皂、面粉等為數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費品,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進入世界前列。原煤、鋼鐵、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業已形成龐大的生產能力。2018年,原煤產量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5倍;粗鋼產量9.3億噸,增長5799倍;水泥產量22.1億噸,增長3344倍;平板玻璃8.7億重量箱,增長803倍;化肥產量5424.4萬噸,增長9040倍。
(三)工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由于國內主要工業品供應短缺,加上工業發展模式是半封閉型的,僅有少量的對外貿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級產品和資源性產品為主。改革開放以來,依托完備產業基礎和綜合成本優勢,我國對外貿易量質齊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1978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僅為168億元人民幣,2018年已達到16.4萬億元,增長979倍。自2009年起,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
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建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級產品。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到46.5%,2000年以后工業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其中,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成為出口主力。2018年,機電產品出口9.6萬億元,占我國出口總值的比重接近60%。 同時,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快更新換代,出口產品檔次和質量不斷提高,家電、皮革、家具、自行車、五金制品、電池等行業已成為我國在全球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行業。
(四)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些技術已從跟跑到領跑。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工業技術能力比較薄弱。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驅動戰略的指引下,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作為創新主體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促進我國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企業研發力量不斷增強。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達10.2萬家,比2004年增長5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從2004年的6.2%上升至2017年的27.4%,提高21.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R&D經費支出12013億元,比2004年增長9.9倍,研發投入強度(R&D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 由2004年的0.56%提升至1.06%,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研發成果日益豐碩。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93.4萬件,比2004年增長29.8倍。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成為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國,僅排在美國之后。部分產品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和通訊設備產業方面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多次蟬聯全球超算500強榜首。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
二、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舊中國,我國工業部門殘缺不全,只有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的加工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產業政策,對工業經濟內部結構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我國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中優化升級。
(一)建立了門類比較健全的工業體系。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建設,從“一五”開始就將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工業部門,為此后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機械、建材、輕紡、食品、醫藥等工業行業不斷由小到大,一些新興的工業行業如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通信工業等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一個行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已經形成。
(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建國以來,我國傳統工業在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不斷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改造等實現產業升級、脫胎換骨。如水泥行業2012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機立窯、干法中空窯、立波爾窯、濕法窯,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蓋。截至2017年,中國擁有1715條新型干法生產線,其中日產萬噸的生產線有13條。煤炭行業1997年就開始整頓關閉非法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煤礦,同時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2017年,大型煤礦企業的采煤機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進機械化程度提高到54%。鋼鐵行業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冶煉、軋制設備,鋼材品種質量提升實現巨大突破,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有色金屬工業實現了從主要技術裝備依賴進口到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和電解鋁技術輸出國外的轉變,落后的自焙槽電解鋁生產工藝已經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鋁材已用于大飛機和軍工等領域,高鐵用鋁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三)新興產業不斷加快孕育發展。建國初期至90年代,我國工業結構是以鋼鐵、建材、農副食品、紡織等傳統行業為主。進入21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動能加快孕育發展,工業經濟不斷向中高端邁進。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8.1%,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5和1.9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3.9%和32.9%。2018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8.9%,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主要代表性產品增勢強勁。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66.2%,生物基化學纖維增長23.5%,智能電視增長17.7%,鋰離子電池增長12.9%,集成電路增長9.7%。移動通信、語音識別、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四)智能制造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展加快。一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據工信部材料,截至2018年9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7.8%和48.5%。二是“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不斷涌現。截至2018年6月,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33.7%、24.7%、7.6%。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服裝、家具等行業加快推廣,協同研發制造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日益興起。三是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邁出實質步伐。工業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于石油、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總數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臺。
(關鍵字:水泥 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