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一直是困擾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38號《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
據中國水泥網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全國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32條,總計熟料年產能4921.2萬噸。
當然,4921.2萬噸熟料產能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純增長”,這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跨省置換、減量置換。盡管2017年底《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施行之后,業內對此爭議聲此起彼伏。但新線的建設則體現出對當地相對落后產能的壓力,迫使這些企業加速技術改造或退出市場,對推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因環保所推行的錯峰生產和聯合經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行業效益提升發揮了作用,但這一做法并不具備長期可持續性,并且或多或少會削弱先進企業的優勢,為相對落后產能提供生存土壤。正因如此,水泥行業發展的根本仍然需要回到“去產能”三個字。
今年4月份召開的2019年原材料工業座談會表明,2018年全國水泥熟料產能同比減少5400萬噸,實現連續兩年減少。盡管去產能工作獲得一定成效,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總體情勢仍然嚴峻。
綜合來看,《辦法》出臺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減量置換促進水泥行業去產能、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該政策不僅僅提高了產能縮減幅度,更為不少困頓中無法退出的水泥企業提供了跨省出售產能的可能性,解決了產能退出過程中的資金和人員安置等問題。
但需要強調的是,減量置換和跨省置換作為推進水泥行業去產能的一種創新手段,只有在實際操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才能發揮其核心作用。在產能置換實施過程中,相關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的理念為指導,嚴格執行置換政策,切不可假借“置換之名”行“新增產能”之事。
(關鍵字:熟料 產能 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