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生態農業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承擔項目的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在開展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中,首次在黃河谷地發現1500平方公里富鍺及含鍺土壤資源區,為我省區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區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近年來,省五勘院強化“大地質”觀念,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切入點,在鞏固傳統固體礦產勘查的同時,發揮專業優勢,不斷加強生態農業地質調查,相繼取得多項成果。
目前,該院已完成青海東部及青海湖北部地區24900平方公里1∶25萬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基本查明區內土壤中元素空間地球化學分布特征,發現了多個富鍺或含鍺的區域,沿黃河流域從東至西塊狀延伸,主要分布在貴德、尖扎、化隆和循化等地,其中,土壤中鍺含量大于1.3毫克/公斤的區域達1500平方千米,鍺含量大于1.5毫克/公斤的區域有200平方千米。
據了解,在黃河谷地采集1200件植物樣品檢測中,研究發現,富鍺及含鍺區域內甘草、地皮菜、發菜、冬蟲夏草、馬櫻、黨參、蕨菜、黃芪、蕨麻等藥材和菌類具有極高的鍺含量,作物中小麥、玉米、油菜籽、花椒、蘿卜、核桃等鍺含量較高。加之,這些區域地理環境優越,受到外界人為污染少,屬于純凈綠色土地,可大力培植富鍺作物。
相關鏈接:鍺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微量元素,對人體具有廣泛的防病治病、預防衰老、美容養顏等功效。有機鍺其抗腫瘤、抗病毒、抗衰老等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明,因此有人稱有機鍺為21世紀的“救世鍺”。
人體攝入鍺的根本途徑是日常食用富鍺農產品,而天然的富鍺農產品更是難得的稀有產品,其生產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富鍺土壤。人參、靈芝等名貴中藥中鍺含量豐富。國內有城市開發出富鍺有機大米等產品,但我省尚屬空白。
(關鍵字: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