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場昨日呈現大面積下跌,持倉量的連續下降顯示機構資金選擇暫時撤離。盡管如此,多數機構并不認為拐點已至,調整的背后或正醞釀機會。
商品市場量價齊跌
昨日,滬鎳收盤封住跌停,跌幅為7%;此外,熱卷、膠板等9個品種跌幅超過3%。不過,市場強弱有所分化,少數品種如淀粉、塑料等表現較為強勢。
伴隨期貨價格下跌的還有市場持倉量的下降。數據顯示,文華商品指數昨日下跌1.97%,資金流出26.1億元;工業品板塊資金流出量最大,為18.5億元。分品種看,資金流出量較大的滬鋅昨日減倉3.3萬手。交易所盤后持倉報告顯示,多空主力機構席位總體呈現減倉跡象。
恒泰期貨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江明德(博客,微博)表示,商品市場12月的下跌在預料之中。首先是前期漲幅過大要調整;其次,交易所此前的限制措施有發酵過程,對行情也有降溫作用;再次,從資金角度看,到年底機構會有獲利離場的動作。
另有機構人士稱,今年由于大量機構參與,年末效應更為明顯。
上漲空間仍存
雖然商品的連續回調給多頭潑了冷水,但此時斷言行情逆轉還為時過早。部分機構甚至認為,明年一季度在下游補庫帶動下,商品有望再度走強。
江明德稱,“商品的基本面并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過去利好消化后炒作結束。這并不是一種逆轉,商品價格的底部在不斷抬高,不太可能回到今年年初的低點。”
從盤面上看,商品市場已經開始有少數品種開始逆勢回升。昨日,淀粉、塑料期貨漲幅均超過2%。
永安期貨北京研究院院長助理朱世偉表示,“實際上,我們認為明年一季度應該會有一個補庫行情,前期一直沒有出現可能是因為商品上漲過快,后面的補庫行情會比較明顯,不排除會有V形反彈。現在的下跌是擠掉了前期對供需和宏觀向好預期的泡沫,反映在商品上就是期貨大幅貼水,這反而是未來下游客戶補庫的好時機。”
種種跡象表明,機構對于商品市場的熱情并未消退。證監會公示信息顯示,目前已有包括博時、華泰柏瑞、廣發、大成等多家公募基金申請募集商品期貨類產品,并得到證監會受理,標的涵蓋金屬、農產品(000061,股吧)等多類商品期貨或商品期貨指數。
(關鍵字: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