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未來5年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矛盾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雖然化工沒有被列入第一批,但可以預期的是,部分高能耗、高排放且產能過剩嚴重的化工子行業納入國家嚴控產能、淘汰落后行動計劃是遲早的事情。為此,化工企業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未雨綢繆,提早發力,扎實做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各項工作。
勿庸諱言,當前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是比較突出的,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2013年國內尿素產能預計將達到8000萬噸,國內需求在6900 萬噸左右,過剩產能在1100萬噸左右。今年上半年,國內燒堿、聚氯乙烯裝置平均利用率分別為75%和60%,甲醇裝置利用率不足60%。受產能過剩影響,不少行業的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處于虧損邊緣的企業不在少數。
化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雖然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需求低迷,而國內需求又沒有得到有效提升,但行業自身問題同樣不可小視。具體來看,問題主要表現在行業創新能力不強,同業企業扎堆在中低端市場拼殺,新技術、新產品難以滿足需求。加之一些化工企業求大、求快心切,一味在傳統領域“攤大餅”,相關產業沒有及時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致使中低端產能過剩局面越來越嚴重。
此次中央政府抑制產能過剩的堅決態度和鐵腕行動,給化工行業敲響了警鐘。有關化工子行業和企業必須丟掉幻想,未雨綢繆,及早行動起來,切勿坐等政府“開刀”。在筆者看來,當前化工企業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準備工作。
一是產能嚴重過剩的領域切勿再上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要堅決杜絕前些年過剩產能邊壓邊上、邊喊邊增的做法,認真審視和調整企業“十二五”規劃,刪除一些不合時宜的項目。二是主動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要直面產能過剩的現實,自我化解矛盾,主動探索產能有序退出的途徑和方法。三是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無論在傳統的產能過剩領域,還是正在興起的新興產業,都有廣闊的技術創新空間,化工企業一定要腳踏實地開展技術創新,增強企業創新驅動的發展動力,通過創新獲得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四是努力開拓國內外有效需求,著力改善需求結構。化工企業要在前些年“走出去”的基礎上,鞏固擴大國際市場,拓展對外投資合作領域。五是圍繞市場需求,避同求異,走差異化、個性化發展之路,為市場提供更高端、更優質、服務更好的產品。六是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化工企業要主動尋求共識,積極抱團取暖,采取多種合作形式實現強強、強弱、弱弱等聯合,真正做大做強。
需要強調的是,化解產能過剩不能一味依賴政府主導,更需依靠市場自我調節。化解產能過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沒有包醫百病的良方,化工企業需要在探索中前進。而要從根本上及時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有賴于各級政府減少甚至退出對市場的干預,集中精力去建設并維護好整個市場競爭環境,讓市場的力量發揮出更大作用。
(關鍵字:產能過剩 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