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白粉價格持續上漲
自2016年至今,全球鈦白粉行情一路攀高。2016年鈦白粉全年漲幅超40%,目前鈦白粉價格依然持續上漲,硫酸法金紅石型鈦白粉價格已經超時17000元/噸,年初至今已經上漲超8%。進入2016年,鈦白粉價格一年內從11200元/噸上漲至15800元/噸,全年漲幅41.7%。
與此同時,鈦白粉重要原料鈦精礦也在2016年快速上揚,國內報價從640元/噸上漲至1400元/噸,全年漲幅118.8%。2017年2月鈦精礦石已經漲到了現在1700元/噸左右的價格。
國際和國內鈦白粉巨頭紛紛開啟提價熱潮。近期,全球最大的鈦白粉企業科慕宣布,自2017年3月1日起,上調北美、加拿大、亞太、拉丁美洲、歐洲、中東、非洲銷售的所有等級Ti-Pure(淳泰)鈦白粉價格。其中,亞太地區上調150美元/噸;北美和加拿大上調0.06美元/磅;拉丁美洲、東歐等上調200美元/噸;西歐和中歐等上調200歐元/噸。
另一個國際鈦白粉龍頭企業亨斯邁也在2月9日宣布,在全球范圍內上調鈦白粉的價格。自4月1日起,歐洲、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每噸提價235歐元(250美元);亞太地區每噸提價160美元。
國內鈦白粉龍頭企業佰利聯(002601)2月20日公司公告主營產品價格上調700元人民幣/噸。20日晚公司公告稱,自即日起,公司各型號鈦白粉(包括硫酸法鈦白粉、氯化法鈦白粉)銷售價格在原價基礎上對國內各類客戶上調700元人民幣/噸,對國際各類客戶上調100美元/噸。此前在2016年,佰利聯共13次上調了鈦白粉產品價格、安納達(002136)上調了12次、中核鈦白(002145)上調8次、金浦鈦業(000545)也有約10次左右。
供給端:供給側改革+環保收緊
供給端,全球2016年鈦白粉首次出現負增長,預計2017年無新增產能。國內環保壓力推動,預計20%的落后小產能將退出市場。前些年我國鈦白粉行業的無序投資導致低端產能過剩,行業競爭加劇,盈利水平下滑。我國鈦白粉生產主要采用硫酸法為主,相對污染較大。政府針對鈦白粉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控制政策,加速淘汰體量小、污染重、技術落后的產能,產能5萬噸以下的小企業將逐步退出市場。
根據2015年11月發布的《鈦白粉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新標準,該標準于2016年10月1日實施,預計將加速淘汰的產能占到總產能的20%。2016年我國中小型鈦白粉企業退出產能達到36.5萬噸。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環保持續高壓,2017年有望進一步收縮供給,助力鈦白粉價格回暖,提升行業景氣度。
市場格局上,產業整合依然在加速中進行。全球來看,當前全球前十大鈦白粉企業占有全球產能的60-70%,特諾通過收購科斯特即將成為全球最大鈦白粉企業,行業話語權進一步提升。目前全球鈦白粉總產能約720萬噸有效產能。前5大廠商為美國科慕、美國亨斯邁、巴西科斯特、龍蟒佰利聯、美國特諾,產能占比分別為15%、12%、10%、7%和6%。此外中核鈦白和山東東佳產能也躋身全球前十。2月21日,國際鈦白粉巨頭特諾宣布擬以16.63億美元現金收購科斯特鈦白粉業務,世界最大鈦白粉公司即將誕生,行業持續整合。
我國來看,國內前十大企業約占有國內產能的52%,其中合并后的龍蟒佰利聯市場占有率約24%,成為行業絕對龍頭。我國共有鈦白粉企業50多家,平均產能僅為6.4萬噸;20萬噸以上產能僅龍蟒佰利聯和中核鈦白2家企業;2016年市場上小于5萬噸的產能共有80.8萬噸,約占國內總產能的22%。
相關標的:
(1)佰利聯
2015年公司百億定增收購四川龍蟒,2016年第四季度四川龍蟒并表,強強聯合,鈦白粉產能從26萬噸/年將增至56萬噸/年,躋身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鈦白粉企業。四川龍蟒是國內鈦白粉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行業內少有的“釩鈦磁鐵礦—鈦精礦—鈦白粉”的鈦白粉生產完整產業鏈,有較大規模的釩磁鐵礦資源,自產自供鈦精礦,對鈦白粉的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合并后公司國內市場占有率24%,出口占比46%,穩居行業第一。
公司未來重點發展氯化法鈦白粉,環保節能,支撐產業升級。氯化法鈦白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國內鈦白粉發展的主要方向,其工藝流程相比硫酸法,環保節能,生產工藝自動化程度高,能源耗費小。公司氯化法穩定生產,未來潛力巨大,計劃未來2年氯化法擴至30萬噸/年。
(2)中核鈦白
公司鈦白粉年產能20萬噸,產銷規模位列國內鈦白粉行業企業前列,僅次于合并后的龍蟒佰利聯,位居全國第二,全球前十。公司的主營產品為金紅石型鈦白粉,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90%以上,鈦白粉漲價對公司業績彈性較大。
2月21日,公司宣布從即日起各型號鈦白粉銷售價格在原有價格基礎上,上調700元/噸或者1000元/噸,增厚公司業績。對國內各類客戶:R-213牌號上調1000元/噸;其余牌號上調700元/噸。國際各類客戶:R-213牌號上調150美元/噸;其他牌號上調100美元/噸。
(關鍵字:鈦白粉 鈦精礦 環保 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