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前不久婉拒了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個建議。苗圩的建議是,寶鋼要充當中國鋼鐵業兼并重組的主力軍,徐樂江要做中國的卡耐基——美國鋼鐵大王。
苗圩是通過一封信給徐樂江傳達上述建議的,帶信的人是工信部總工程師、企業兼并重組工作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朱宏任。9月14日,在一個鋼鐵行業論壇上,徐樂江透露了他的回信內容。他說,“這需要苗圩部長和國務院給我一個做卡耐基的環境,沒有的話,我要做卡耐基,還沒做成,我就死了。”
這是中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遇到的一個尷尬事實:雖然政府一直在鼓勵,但企業已然沒有動力。徐樂江稱,若國務院不下命令讓寶鋼兼并,寶鋼一個企業都不會兼并重組,因為中國兼并重組的政策環境問題還沒解決。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國務院12個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現在,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仍在研究起草該《意見》的實施細則。
《意見》提出:到2015年,中國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而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1~7月份,前10家鋼企的粗鋼產量只占到全國的44.25%。產業集中度不僅沒提高,反而同比下降1.42個百分點。
在種種體制性障礙面前,政策已經乏力。9月17日,中鋼協一位高層對經濟觀察報說,“到目前為止,鋼鐵業兼并重組遇到的問題,根本不是具體的政策。所有制之間的界限沒有打破,產權無法按照市場原則流動,資本不起作用。這個問題不解決,出再多的政策細則都沒用。”
寶鋼重組教訓
這一幕看起來多少有點煽情:9月14日,河北鋼鐵(1.98, -0.04, -1.98%)集團總經理于勇在一場行業內部會議上,向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說感謝。于勇說,寶鋼對河北鋼鐵集團、河北省的鋼鐵工業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如果沒有寶鋼的參與,河北鋼鐵集團邯鋼新區建不成目前的樣子。徐樂江坐在一旁,低頭不語。
邯鋼新區其實是很多寶鋼人不愿再提的一個項目。2007年5月,寶鋼以與邯鋼合資建廠的方式入股邯鋼,雙方各出資50%。但僅一年后,隨著河北省宣布組建河北鋼鐵集團,寶鋼便開始從邯鋼集團“主動撤出”。
于勇說,“寶鋼要不退出的話,邯鋼新區的競爭力可能會比現在還要強很多。但即使這樣,邯鋼新區目前仍然是河北鋼鐵集團盈利最高的企業。”根據于勇透露的數據,邯鋼新區項目噸鋼的平均利潤率在300元以上。
于勇將寶鋼和邯鋼合作的結束,看作是在河北省組建河北鋼鐵集團之后,寶鋼的一個戰略性退出。但徐樂江從寶鋼的兼并重組歷程中得出的教訓,則要現實得多。徐樂江說,“企業要做一個事情,得有做事情的環境。如果環境沒有,就會很難。”
徐樂江提到了寶鋼對寧波鋼鐵和福建德盛不銹鋼兩家公司的收購。寶鋼分別在2009年和2011年通過收購控股了上述兩家民營企業,央企對民企整合的制度性障礙隨后開始出現。徐樂江說,“民營企業的收入和工資,都是自己的。寶鋼收購后,工資和收入都需要上報國資委。企業原有的內部激勵機制被打破,民營企業原有的競爭活力,受到了國資政策的限制。收購過來之后,要把它發展死還是發展活?我得思考這個問題。”
徐樂江擔心,若完全按照央企的考核機制,收購過來的民營企業原有的競爭活力會被消解;若繼續按照民營企業原有的機制管理,該管的沒管好,要犯的是政治錯誤。他需要在不同所有制之間,小心輾轉。
國企之間的重組障礙也同樣存在。1997年年底組建成立的華菱鋼鐵(1.82, -0.04, -2.15%)集團是由湖南三大鋼鐵企業湘鋼、漣鋼、衡鋼聯合組建的大型企業集團。這是被業內視作是中國第一家通過重組成立的現代化的鋼鐵企業集團。
但直到現在,華菱鋼鐵集團的一級公司領導和二級公司領導都是平級的,都需要省委組織部的任命。中鋼協高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這種不徹底的改革導致華菱鋼鐵最高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權很有限,內部決策根本沒辦法很好運行,從而造成此后很多決策失誤。”
2008年組建的河北鋼鐵集團,吸取了華菱鋼鐵集團重組的教訓。河北鋼鐵集團重組后,在人的安排上,集團一級領導可以直接任命下屬二級公司的領導,但仍需上報河北省國資委和組織部門。上述中鋼協高層人士說,“直到現在河北鋼鐵內部其實還是各管一攤兒。根本原因是在于拉郎配,這是政府干預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結果。”
道阻且長
據悉,工信部目前正在起草的中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實施細則,將從財政、稅收、銀行貸款、債權債務、職工安置、土地等環節入手,對企業兼并重組進行全面的政策支持。同時,還將廢除和清理各種不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條文。
但企業關心的卻不是這些。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說,政府要做的只是創造一個有利于兼并重組的環境,而不應該管太多,剩下由企業去做。今后鋼鐵企業做兼并重組的時候,自己要多掂量掂量,能不能在不犯錯的同時,讓企業健康發展。徐樂江認為,國有企業的機制問題,是活力和競爭力的根本問題,要建立經理人制度,形成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
中鋼協高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對于兼并重組,此前的文件該給的政策已經都給了,諸如財稅補貼、審批優惠等政策都出臺了,但還是沒有企業愿意動。因為在企業所有制這些根本的問題上動不了,企業即便是收購了,也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出臺兼并重組實施細則,也不會有太多新的東西。
中國最早出現兼并重組而產生的鋼鐵集團公司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時由于國有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國務院提出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的“三改一加強”,重塑了鋼鐵業的裝備水平、技術工藝、生產流程和企業形態。
不少鋼鐵集團借此機會宣告成立,如酒鋼集團、太原鋼鐵集團等。也有不少國有鋼企宣布破產,但在國有鋼企破產和改制的基礎上,中國的民營鋼鐵企業發展起來了。及至2013年上半年,中國民營鋼企的鋼鐵產量已經占到全國總量的51%。
但不徹底的改革和重組也留下了很多的隱患。諸如國資的流動性,國資的人、權、責等問題,此類關系到國企體制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解決。中鋼協高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現在重組,面臨的問題更大。債務問題怎么解決?國企到底允不允許破產,人員怎么辦?國有企業領導保值增值,沒有過多的激勵,減值了還要負法律責任。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推進重組?光國企就有很多問題,何況國企和民企的重組?
但的確有民營企業在考慮兼并重組,河北德龍鋼鐵集團提出要通過兼并重組,到2015年前,將集團從目前的800萬噸產能擴張至2000萬噸。現在至少有5家企業成為德龍收購團隊的重點調研對象。
中鋼協高層人士說,民營企業想做大,根本在于它的不安全感和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所以只能先做大,像沙鋼那樣成為一家社會企業,通過社會影響以換來政策上的安全。但民企的重組也是困難重重,最根本的問題是,很多企業在產業政策上沒有得到認同。
朱宏任是在8月31日云南昆明的一次會議間隙,將苗圩的信帶給徐樂江的。當天朱宏任呼吁,大企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通過兼并重組推動做優做強。
中國鋼鐵行業大企業的代表寶鋼集團,給工信部和國務院提出了創造兼并重組大環境的訴求。在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看來,這是一個關乎重組后生與死的前提。
(關鍵字:徐樂江 卡耐基 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