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的2002年6月,馬鋼打贏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第一場反傾銷官司。作為馬鋼產品結構中的獨特一員,H型鋼不僅是馬鋼人的驕傲,她也是中國人的榮譽。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擁有H型鋼的企業,可以說,H型鋼上個世紀末在馬鋼的橫空出世,拉開的是馬鋼高起點、高標準結構調整的序幕;而在國際市場上打贏官司,則更堅定了馬鋼在進入千年之交的新世紀后,加快結構調整,在蝶變中謀求“強壯”的堅強決心。
無獨有偶。去年,世界貿易組織(WTO)作出最終裁決,認為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碳鋼緊固件實施的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這是中國在WTO勝訴歐盟第一案。在這場漂亮的“反擊戰”中,幕后功臣正是馬鋼。因為馬鋼生產的非調質冷鐓鋼為中方在此案中獲勝發揮了關鍵的“緊固”作用。
冷鐓鋼的“事跡”遠不止如此。
我國“神五”、“神六”飛船上,馬鋼牌冷鐓鋼“一展身手”。不僅“上天”還“下海”,我國新型核潛艇上也出現了馬鋼冷鐓鋼的“身影”。而且馬鋼冷鐓鋼已廣泛應用到航天、航空、汽車、造船、建筑、化工、機械制造等領域。不僅在國內“吃香”,而且在國外也炙手可熱。德國大眾、美國通用等世界一流汽車上,馬鋼牌冷鐓鋼中的“緊固件”和“標準件”已是“常用備件”。
又何止冷鐓鋼?!
在馬鋼板、型、線、輪的產品結構里,“拳頭”產品不能不提車輪。如今,在我國7萬多公里長的鐵路線上,每時每刻都能聽到穿著馬鋼“跑鞋”的車輪“鏗鏘”的行進聲,而且馬鋼車輪已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各地的鐵軌上都留下了馬鋼車輪的“足跡”。但這已是歷史。因為車輪隨著馬鋼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已實現全面升級換代。馬鋼自主研發的直徑1250毫米的大功率機車輪,在蘭州鐵路局“和諧0346號”機車上已安全完成了5萬公里的重載試運行后,今年第一階段10萬公里裝車考核業已完成,年內將進行第二階段擴大裝車考核,投入批量生產已是指日可待。
并且,國內的廣州、成都、大連、杭州等十多個城市的城軌鐵路線上,70%以上用的是馬鋼的機車輪,馬鋼牌車輪以嶄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十年結構調整,馬鋼產品結構可謂“佳作連篇”,“好戲連臺”。
今年9月,滬昆高鐵用上馬鋼高強鋼,馬鋼牌鍍鋅汽車板、家電、電梯彩涂、硅鋼、高速線棒已紛紛進入國家重點工程和知名汽車廠和家電企業。
馬鋼經過“十五”、“十一五”結構調整的全面升級,已今非昔比,不僅僅是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張,發展的提速,史料記載,馬鋼達到100萬噸規模用了22年時間,而由100萬噸到1000萬噸增長10倍的歷史性跨越,用了24年時間,由1000萬噸提升到現在的1600萬噸以上的“騰躍”,僅用了2年多一點的時間,創造了在業內廣受贊譽的“馬鋼速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不是量的“虛胖”,而是質的提升,是體格上的“強壯”,是轉型發展的展示。尤其是隨著2007年9月20日馬鋼500萬噸鋼規模的新區建成投產,馬鋼70%的工藝裝備實現大型化、現代化,冷熱軋薄板、鍍鋅板、彩涂板、硅鋼、H型鋼、高速線(棒)材、車輪(輪箍)等生產線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板帶比超過50%,去年家電板銷量登上100萬噸臺階,今年仍保持100萬噸以上的銷售水平,依賴的就是結構調整后形成的優勢。
馬鋼目前的主導產品形成了“板、型、線、輪”特色產品結構。汽車板實現整車供貨、家電板贏得良好市場信譽;管線鋼批量用于國家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并深受中石油好評;H型鋼進入歐美市場后頗受青睞;冷鐓鋼、車輪鋼和車輪產品,在國內市場也占據一席之地。
馬鋼在調整結構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十分注重可持續發展,先后直接投資50多億元的干熄焦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示范化工程、國內首臺塵泥脫鋅轉底爐、燒結余熱發電、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能源管控中心等項目節能環保效果明顯,煤氣綜合發電項目的成功投運,焦煤炭調濕和苯加氫項目的快速建成,實現了“綠色制造”、環境友好、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馬鋼被國家認定為首批“兩化融合促進節能減排試點示范企業”。
在注重發展質量,促進企業轉型發展中,馬鋼致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內先進的中試基地,建立了“產學研、研產銷”一體化創新模式,組建了全國高性能建筑用鋼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加入了全國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H型鋼、車輪、冷鐓鋼、管線鋼、硅鋼等產品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H型鋼和車輪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馬鋼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馬鋼由此躋身全國創新型企業行列。
結構調整是馬鋼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生存空間的大舞臺。投資40多億元實施后備礦山規劃,年采礦300萬噸的羅河鐵礦能力基本形成。還采取“走出去”的戰略,聯手武鋼、沙鋼、唐鋼與BHP合資成立了澳大利亞威拉拉鐵礦合營企業,為后續又好又快發展儲備“口糧”。在下游重點發展鋼材深加工,廣州、金華、合肥、重慶等8個鋼材加工公司建成投產以來,效益持續顯現。而且機械制造、包裝材料、鋼筋焊網、新型建材、水泥制造等均實現了較好的收益。新型非鋼產業,如財務公司、欣創環保等企業經過一年的運營,效果好于預期。
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馬鋼既注重“強身”,以市場化、規范化的形式重組了原合鋼主業,并投資控股安徽長江鋼鐵公司,這兩個企業已成為馬鋼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同時也注重“瘦身”,先后對原馬鋼醫院、建設公司、康泰公司、力生公司、實業公司成功進行了改制,使主業“輕裝上陣”,改制企業更具有發展活力。“做強鋼鐵主業,發展非鋼產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有力向前推進。
馬鋼的經濟總量,鋼配套能力,由2000年的400萬噸,上升到現在的1800萬噸以上,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百億元,上升到現在的900億元以上。僅“十五”以來,馬鋼上交稅金就超過300億元。
日益“強壯”的馬鋼,既增添了我國由大鋼向強鋼轉變到的馬鋼分量,也為馬鋼“十二五”,集團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非鋼產業產值超過150億元,凈資產收益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字:馬鋼 H型鋼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