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兩年多的大浪淘沙,“病入膏肓”的鋼貿企業已被洗牌出局。當前,得以“幸存”下來的鋼貿企業卻依然深處“寒冬”,鋼貿業不好做、行業利潤率低讓從業人員頗感迷茫,內心的悲觀似乎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當前的鋼材市場宛若天地混沌之時,當初若沒有盤古開天辟地,就沒有人能見到天地分離、江河湖海的壯美,也不會有人見到日月同輝的光芒。那么,鋼貿企業該如何應對混沌一片的鋼市呢?
近日,記者走進上海強冠鋼鐵有限公司,就何如應對當前的微利環境,及如何讓鋼貿業幻化出新的生機等話題,與強冠鋼鐵副總經理翁航進行了深入地溝通和交流。
翁航看來,通過這兩年的洗牌、調整,鋼貿企業依然充滿生機。同時,他也指出,如今的鋼貿行業正面臨選擇,鋼貿企業“是選擇繼續向前,還是選擇固步自封,市場是一個公平的裁判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市場會給你一個答案”。
重塑行業誠信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鋼貿行業發展至今,期間經歷了一個長達10年的“黃金發展期”。在此期間,鋼貿商的利潤可謂頗豐,也創造了不少鋼貿“奇跡”。可就在2011年四季度左右,全國鋼材市場價格開始陷入低谷,鋼貿行業也愈發難做,以至于不時發生鋼貿老板“跑路”、鋼材重復質押的負面消息。至今,鋼貿業的誠信危機在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仍在發酵。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推動整個鋼貿行業前行,首先要重塑行業誠信,翁航表示,鋼貿危機發生了以后,不僅銀行對鋼貿企業不信任,部分銀行放貸部門談“鋼”色變,更有不少商業銀行內部流出“防搶、防盜、防鋼貿”的說法。上游的鋼鐵生產企業、下游的終端用戶也對鋼貿企業產生不信任。
“誠信的重新塑造,不能光喊口號,應該以切實可行的舉措,重新打造行業誠信品牌”。
翁航指出,鋼貿行業有必要引進客觀、公正、公平的機制,獲得銀行及上下游對于鋼貿環節誠信的重新認識。他建議,行業協會可作為有效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大膽推進行業協會的裁量權和裁判權,才能有助于行業誠信的恢復。
今年上半年,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曾表示,上海鋼貿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格局,確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鋼貿這個行業,不會在上海消失。把一些有信譽,好的企業挑選出來,銀行要給予支持”。
廖岷表示,銀監局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希望銀行不要“一刀切”。翁航看來,銀監局的這一態度無疑是給鋼貿企業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鋼貿企業在重整的道路上,除行業誠信的重塑外,公司內部的管理及營運也應得到一定的提升。“鋼貿企業在內部管理上一定要上升一個平臺,不能再以粗狂式的方法去治理公司”,過去,在粗狂式的發展中,行情好的時候,企業大批量的招人,而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大批量的走人。翁航表示,“這會造成我們的企業沒有人才梯隊,沒有人才儲備。進而導致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向上驅動力不足”。
“在微利的情況下,我們更多的需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利潤,這才是鋼貿企業在重整這條路上需要做的另外一個重要舉措”。
依托互聯網金融創建新的融資平臺
鋼貿企業是資金密集型企業,需要資金,需要依托一個平臺解決資金問題。以前,各個鋼貿企業通過倉單抵押、聯保貸款等多種融資貸款模式解決資金問題。但在鋼貿危機發生之后,這些融資模式顯然遭遇了較大的阻力。
近期,“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翁航表示,鋼貿人士應該考慮通過互聯網金融這個平臺,如何重建企業之間的信任;依托互聯網金融,如何創新一些適合鋼貿企業、有利于推動鋼貿企業健康發展的新的融資平臺。
互聯網金融這個平臺或會促進鋼貿企業貿易模式的改變。貿易企業以前是賺信息不對稱價格,這種貿易模式或發生改變、升級,翁航認為。而改變、升級的基礎就是能否依托互聯網金融解決資金瓶頸的問題,資金問題不僅僅是鋼廠,也可以是下游,更多的會反映在鋼貿企業。
“互聯網金融對鋼貿企業而言是非常有可為的一件事情”。相較于以往的融資模式,互聯網具有監管便利、風險可控、資金提供快捷等優勢。在互聯網金融這個平臺上,可以解決實體企業長短期的資金短缺。
此外,翁航表示,參與這一平臺的可以不僅僅是銀行,很多企業、甚至是鋼貿企業都可以參與。他還坦言以后政府的調控政策會越來越優化,政府終會將市場經濟的主導權交還給市場,由市場自主地調節。對市場而言,民間資本也可進入這一平臺。
據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據初步統計,1-8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2.5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6萬億元。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57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7504億元和3212億元。
翁航表示,民間資本一旦被有效激活的話,有利于市場結構的調整,也可解決很大一部分的資金來源問題,同時,弱化了政府主導市場經濟運行的功能。
但他也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一定是建立在健康、安全、可控的范疇內”。我們不可沿用過去“為了融資而融資”的傳統觀念。資金唯有落于實際的貿易之中,才能助推企業的健康成長,而企業的成長是建立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之上。
制定權威指數改變傳統交易模式
鋼貿業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20多年,卻依舊是一個市場準入門檻低、缺乏市場交易準則的行業。在當下的“后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平臺,急需搭建起一個行之有效的行業準則。該準則不僅僅涉及到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要涉及到交易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包括風險控制的透明、陽光等。
翁航表示,“只有在這種基礎上,銀行才對你可信、可控、可放款,進而讓整個行業進入良性循環,而非惡性競爭”。同時,他鼓勵眾多依附于鋼鐵行業的物流、資訊等第三方企業,更多的介入到整個行業,參與到整個行業的變化。
市場準入門檻、交易準則的制定將奠定行業重新發展的基礎,但我國鋼鐵行業發展至今,依然缺少非常具有權威性的、參考性的指數。翁航指出,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相關的指數“本位缺失”,在國外,指數決定了價格的走勢;而國內,基本上是以價格決定了指數。
“從金融行業這個角度看互聯網金融基本是一種大數據集成,把供需集成在互聯網上,鋼貿行業必須通過大數據集成,創造出我們應有的價格指數,或是價格指數平臺,甚至是可交易的平臺”。
在大數據集成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鋼鐵行業可以建立起鐵礦石、板材、建筑用材等的指數,有比較可行的標的物,在進行交易的時候,對整個鋼鐵行業將是有效的助推。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恰逢上海自貿區的掛牌、世界金融中心的建設,此時推出具有權威性的鋼材指數為時不晚。翁航建議,我們可以通過政府推進整合,走進大數據時代。進而提高指數的權威性,讓我們指數的標的物可以進行交易,這也是我們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有了這些基礎,國內企業對外的議價能力將有所加強、我國鋼鐵業進軍國際市場更有參照物。
此外,“我們有一個非常得天獨厚的背景就是我們有一個龐大的資本市場,不管是民間還是政府。這成為我們進軍國際市場非常有利的依托。”
翁航強調,我國鋼鐵行業在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還必須改變現有的交易模式,“包括現在的賭行情,以物易物賺價差的交易模式”,摒棄以前一噸鋼可賺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的傳統觀念。“如果沿用傳統的交易模式,鋼貿企業必定走向末路”。
針對時下微利的背景,他總結道,應把企業“往小做、往精做、往強做”,才能使整個行業向前推進。唯有把企業的每個細節做透,才能把企業做精、做強。
而身處于微利大環境的鋼貿企業要在各個細節創造企業效益,“要向產品要利潤、向資金要利潤、向服務要利潤、向管理要效益、向人才要效益”。
“不改變現有的交易模式,更有可能走入一條死胡同”。現在再說洗牌、淘汰已經過時了,以前的風險企業已經被洗牌出局,接下來應該是市場調節,市場將調節出一部分具有大戰略眼光的企業。
如今的鋼貿行業正面臨選擇,“是選擇繼續向前,還是選擇固步自封,市場是一個公平的裁判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市場會給你一個答案”。
(關鍵字:鋼貿 誠信 互聯網 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