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保變電氣在經歷了光伏領域大躍進的失利后,如今正全力回歸輸變電主業。但它的第二大股東天威集團,似乎正在失去一些回歸的機會。
今年3月份保變電氣實現摘帽,股票名稱從“天威保變”變成了“保變電氣”,原先大股東保定天威集團也從第一大股東,變成了第二大股東,這或許已經提前預示了天威集團的命運。
一個月后,保變電氣的前身“天威保變”發布重要事項公告稱,公司獲悉天威集團發布了《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2015年應付利息未按期付息的公告》,主要內容為:“天威集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11天威MTN2,債券代碼:1182127)應于
天威集團前身為保定變壓器廠,2008年正式成為兵裝集團成員企業,在2013年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排名第八,擁有變壓器核心技術的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然而這家綜合經濟效益連續多年在全國變壓器行業居第一位的公司,竟成為首家因債務違約破產重整的國企。
2014年,天威集團累計利潤總額虧損101.40億元,其中經營性利潤虧損11.38億元,主要來自于新能源產業,同時基于謹慎性原則計提減值準備83.41億元。天威集團表示,未能按期兌付利息原因系集團2014年度發生巨額虧損,資產負債率急劇上升,融資能力喪失,資金枯竭。
中投證券認為,在天威集團逾期付息事件后,央企剛兌金身已被打破,信用市場“正常化”正在加速,未來更多的信用風險事件需走完從“違約-維權-回收”三個完整的信用事件處理流程。在市場化和國企改革加速的背景下,企業屬性對信用品質影響下降是大勢所趨。
2015年9月,天威集團發布公告稱集團及旗下三家子公司無力償還到期債務,擬申請破產重整。此后不久,保變電氣便公告稱,天威集團及部分子公司擬申請破產重整對保變電氣生產經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天威集團持有保變電氣22.96%,約3.52億股股份的歸屬至今懸而未決。
此前6月,保變電氣曾收到通知,因建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揚州分行、寶鋼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與天威集團存在金融借款合同等糾紛,天威集團持有公司股票3.52億股被輪候凍結。
實際上,在兵裝集團接管上市公司前,保變電氣屬于天威集團旗下的上市平臺,兩者一同經歷了輸變電業務上的成功和光伏領域的失敗,保變電氣連續兩年虧損被“ST”,眼看就要強制退市。兩家公司同樣面臨虧損、破產風險,最終時刻共同的大股東兵裝集團選擇了“舍母保子”,保住上市公司保變電氣,用定增、資產注入等方式將主業再次不再為天威集團輸血。
因2012年、2013年連續虧損,天威保變自
在保殼最終戰的報告期內,兵裝集團通過股權受讓、定向增發和資產置換投入數十億元巨資扶持公司。保變電氣扭虧后,兵裝集團于2015年4月發布題為《絕地反擊以變求生——保變電氣“摘帽”紀實》的文章,稱保變電氣扭虧為盈、成功“摘帽”,得益于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的大力支持。“全體員工面對生存困境,敢于創新、勇于變革,譜寫了一曲絕地求生的壯歌。”
然而天威集團卻沒有等來同樣感人的援助,兵裝財務公司還將天威集團起訴至法院。2014年,由于其無力償還借取1億元貸款的利息,兵裝財務公司宣布對天威集團共18筆、涉及金額11.5億元的委托貸款提前到期,要求天威集團償清債務涉及的全部本金及利息。這對債務纏身的天威集團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在此之前,2013年9月,兵裝集團財務部主任鄧騰江替換丁強,出任天威集團董事長,隨后將保變電氣的新能源業務、資產剝離到天威集團,并通過非公開增發等措施,將上市公司大股東逐步變為兵裝集團。有分析指出,兵裝集團從始至終不僅沒有表現出要為天威債兜底的意思,還將不良資產不斷剝離給天威集團,天威債違約是遲早的事。
正如股票名稱的變更,兵裝集團讓保變電氣經歷了去“天威化”,鄧騰江早先也曾明確表示,天威保變的經營狀況是新能源產業減值和虧損導致的,兩個產業交織在一起給天威保變帶來了很重的負擔,所以必須盡快清理干凈,才能保證輸變電產業輕裝前進,才能真正做到回歸主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在同一集團下的資產置換,并不能用國有資產流失來概括。把優質資產集中于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進行破產重組,基本上符合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清理、重組、整合”這三個一批,是國企改革下一步重點要做的事情,也是資本市場尤其關注的事情。
最后,天威集團成為“接盤俠”,因不堪債務重負破產重整,為其豪賭新能源付出巨大代價。中金固定收益研究部分析人士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吃偏飯”是導致公司經營出現困境的一大原因。
2005年,天威集團提出“雙主業”戰略——輸變電產業戰略和新能源戰略。同年9月,保變電氣收購了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公司35.66%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新光硅業曾是國內最早一家投產千噸級多晶硅的企業。
2007年,保變電氣與岷江水電共同成立了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26.57億元,保變電氣持有其51%股權。同年,天威集團在四川成都注冊成立了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組件有限公司。
2008年1月,保變電氣與樂山電力共同組建了樂電天威,前者持有其49%股份。
到了2014年,天威硅業、新光硅業、樂電天威相繼破產。保變電氣在公告中稱,自2011年起,受全球經濟放緩、新能源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集團及新能源子企業陷入巨虧。
同時,國家審計署對兵裝集團2012年度的財務收支審計結果顯示,在2008至2012年,天威集團21個新能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中,有20個未經董事會審議等法定程序,涉及投資額152.75億元;2010至2012年,天威集團未經發改委批準擅自上調投資計劃,實施的境外新能源投資項目因設計缺陷等原因被迫停工、破產清算。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央企也可以倒閉、破產,這在1990年代中期的中國就已經成為現實。海通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也認為,剛兌打破將是經濟改革和轉型成功的希望所在,無風險利率降低,國開債等無風險資產需求有望回歸。
對于天威集團申請破產后,其持有的保變電氣股權將如何處置?保變電氣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據其了解,這部分股權的去向要通過司法程序,可能會被拍賣,涉及到天威集團的多個債權人,即使這部分股權全部拿不回來,兵裝集團也是第一大股東,控股地位不會變。但具體是否拍賣,公司買回多少股權,是由(兵裝)集團決定的。界面新聞就此聯系天威集團和兵裝集團,均未能獲得回應。
保變電氣在其公告中稱,兵裝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位保證了本公司股權的穩定性及獨立性。公司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持股33.47%,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保變電氣與天威集團同是隸屬兵裝集團的獨立法人,保變電氣歷史上與天威集團及其子公司在人員、資產、財務、機構和業務等方面嚴格實行“五分開”,確保上市公司獨立性。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無在天威集團交叉任職情況,保變電氣董監高履職的具有獨立性。
天威集團這家曾經的行業“龍頭”,最后也只得淪為兵裝集團探索新能源業務的犧牲品、保變電氣竭力避免破產對其造成影響的前任股東和國企打破剛兌的“里程碑”。
(關鍵字:天威集團 保變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