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治霾大賬停限產不虧本
既限行又停產,此次APEC“空氣保衛戰”有效地控制了空氣污染物濃度升級,尤其是企業停限產減排的效果比較明顯。但減排的背后也帶來了部分企業的經濟損失,在這次臨時“戰霾”行動中,企業付出的成本有多少?未來該如何將“戰霾”行動持續下去?
濟南企業停限產,日減排300多噸
在此次濟南采取的Ⅰ級應急減排措施中,如果說機動車城區內單雙號限行減少了35%的機動車污染排放,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則覆蓋100%涉氣企業,停產的274家企業占總量超過八成。根據估算,應急減排期間,每天二氧化硫排放量可減少137.6噸,氮氧化物減112噸,煙(粉)塵減110噸。而單雙號限行氮氧化物每天約減排26噸。足可見,還是企業停限產減排的效果大。
減排的背后,是334家企業因為停限產導致的經濟損失。濟南庚辰鋼鐵有限公司是274家停產企業中的一家,從6日零點起開始停產,除了保障安全生產的工人,其余都放假回家。該廠安全生產部部長王衛東告訴記者,停產直接經濟損失600多萬元。但是因為停產特別倉促,原本要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停爐這次用了不到半天,導致設備故障,維修加上重新開爐,前后綜合經濟損失預計在1800萬元左右。
同在歷城區的濟南盛源化肥有限公司也從6日起開始全線停工。該廠安全環保部部長徐國源說,廠里的硝酸生產線一天不開工,直接經濟損失就在50萬元以上。
在未停產的60家企業名單中,濟南煉化減產30%左右,二氧化硫每天可減排492千克,氮氧化物264千克,煙粉塵108千克。6天分別可減排污染物3噸、1.6噸和0.6噸。預計經濟損失在2000萬元左右。
11日傍晚,記者從濟南市環保局獲悉,此次應急減排停限產造成的經濟損失,尚未統計出來。“未來幾天,我們會抓緊統計這些數值。”
石家莊6天應急,總產值減少60.3億元
一次重污染應急啟動,帶給一個城市多大的經濟損失?今年年初,河北石家莊市就因持續霧霾采取過一次為期六天的高規格重污染應急響應,與此次濟南應急減排周期相同,采取的企業限停產、工地全停工、車輛限行等措施也基本一致。
2月21日10時,石家莊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2月27日零時解除,前后持續6天。
其間,全市有551家重點企業通過限產減排50%,關停了1278臺20噸以下燃煤鍋爐和196家建材企業;企業“關、停、限”減少用電量1316.6萬千瓦時,發電企業減少發電4958.4萬千瓦時,減少燃煤2.18萬噸。
據石家莊官方統計,6天時間,石家莊通過對2025家企業“關、停、限”和壓減發電措施,減少燃煤14.13萬噸,減少煙(粉)塵排放1030.1噸、二氧化硫排放2245噸、氮氧化物排放1392.2噸;通過對工地、道路、礦山、沙場的揚塵治理,約減少揚塵7108噸;主城區車輛減少通行51.8萬輛(次),減少各類污染物排放35噸左右。
由于采取限停產措施,企業生產經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不計停車和復產啟動形成的損失,6天直接經濟損失總產值減少60.3億元,利潤減少6.2億元,稅金減少2.2億元。2013年,石家莊地稅收入256億元,房產交易稅則是2.23億元。一次應急,一年房產交易稅“蒸發”。
社會經濟雙效益,巨額治霾并不虧
一次應急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數字不可謂不大。但與長期治霾成本比,又只是“小菜一碟”。
記者了解到,今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00億,比去年50億翻了一倍。山東表示,到2020年全省大氣污染治理總投資將達到9000億元。
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只是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部署的應對空氣污染的舉措之一。根據科學論證及評估,整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00億元。
“環保治理的資金來源并不只是公共財政撥款,大量來自社會投資。”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王毅表示,“國家不可能投入那么多錢,畢竟財政有限。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應該自己掏錢治污。”
中科院2013年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今后10年環保需投入10萬億元,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2000億,也就是占比20%。其他資金來源,應來自企業和銀行綠色信貸。巨額治霾,不僅帶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不缺乏。對于某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和行業來說,霧霾治理需要承受經濟損失。這也正是“轉方式、調結構”必須經歷的陣痛,必須支付的學費。
而對環保產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利好。新的市場發展起來了,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整體上看,治理霧霾并不虧本。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國民經濟反而能更健康地發展。
(關鍵字:鋼企 濟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