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和中國股市在8月中旬出現強勁的反彈勢頭。對于后市,我們認為,政策引導供應端壓力緩解和需求端迎來希望,商品拉開中期的反彈序幕。
對于大宗商品而言,中國的消費普遍比重超過40%,因此一旦中國經濟企穩,對于大宗商品需求的預期會向積極的一面轉化。
7月份數據顯示,房地產相關活動走強支撐了工業生產和進口增長,7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從6月的8.9%回升至9.7%。7月發電量同比增速也從6%升至8.1%,汽車產量同比增速也進一步從13.5%升至15.4%。其次,除了房地產,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增長引擎—出口也重新開始發動。另外,國內消費也繼續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穩定在13.2%。另外,極端天氣催生出的“高溫經濟”,表現為煤炭、電力等行業受益明顯。
“金九銀十”作為下半年的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旺季,7月份下游在政策穩增長的引導、市場釋放流動性和季節性旺季到來等三大因素誘惑下出現明顯的補庫。7月份原材料進口的反彈非常強勁,而官方采購經理指數(PMI)也顯示原材料庫存指數近期有所改善。庫存波動的持續性和強度當然取決于最終需求的強度,但政策走向的預期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我們目前傾向于后者和季節性因素的結合體。
在上半年持續去庫存之后,供應端壓力有所緩解,包括煤炭、焦炭、鋼材的社會庫存下降,有色金屬以交易所為代表的顯性庫存下降,以及煤炭化工如甲醇和玻璃等停產檢修以及社會庫存下降都驗證了這點。而季節性旺季,又給需求端回暖的憧憬,再疊加成本驅動等微觀利好,市場補庫引發的中期反彈行情自然水到渠成。
對于市場而言,羊群效應會引發商品市場工業品和農產品二者之間雙向流動。在中國經濟企穩之際,中國工業品進口大幅回升的同時,大豆和植物油進口也表現強勁,這使得中國對商品需求回升的預期越發強烈。有戲劇性的是,8月12日美國農業部報告紛紛在大豆豐收之際下調產量預估值32.55億蒲式耳,以及2013/2014年單產,同時將玉米和棉花的產量預估下調,因此利多出現疊加效應。
商品長期下行壓力沉重。首先,當前經濟回暖的基礎并不牢固,7月份經濟回暖是地產和基建堆積的效果,在地產泡沫越吹越大之際,其不可能一直作為經濟回暖的驅動力。
其次,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依舊是管理層的主要調控思路。由于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金融、地產等傳統產業的增長空間已相對有限,政策支持的側重點已經逐步向新興產業轉移,這個大的方向不會改變。
再次,財政政策主導的投資模式空間有限。按照政府的規劃,出現投資調整的項目包括棚戶區改造、鐵路、城市管網建設、電網智能化和配電網建設、4G、光伏和環保,根據安信證券的估算,這些行業新增投資的增量今年下半年可能不超過2500億元。
鑒于房地產投資和基建類投資已處于高位,再繼續向上擴張的動量有限。同時,今年財政政策雖然定調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長差異過大將導致年初的預算無法達成,制約了財政投資釋放的空間。
最后,下半年通脹回升是大概率事件,這將導致貨幣政策再度陷入困境。假設下半年財政的加碼通過行政干預下的定向貸款投放實現,或者要求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配合,那么就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難以流向實體經濟,虛擬資產價格暴漲和物價飆升的局面,這也是決策層所不希望看到的。
(關鍵字:汽車 房地產 鋼材 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