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鋼材表觀消費量和鋼材市場庫存變化情況進行測算,前5個月,我國粗鋼實際消費量同比增長約4.8%,需求增速明顯下降。但是,鋼鐵企業產量仍居高不下,據分析有四點原因:
一是產能基數不斷增長,企業希望保持一定的開工率,導致產量高增長。
2008年~2011年,鋼鐵行業呈現出短期需求明顯增長、資金相對寬松的狀態,刺激了產能建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0%,建設總規模從7932.8億元增長到12553.5億元,累計增長58.2%。在此期間,包括首鋼曹妃甸、攀鋼西昌釩鈦、重鋼長壽新區等一批投資大、水平高的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寶鋼湛江鋼鐵、武鋼防城港項目先后獲批開工。尤其是2012年以來,除新疆等西部地區的新增產能項目外,還有一大批項目先后建成投產,僅高爐就幾十座。
二是制造成本下降刺激了企業的增產欲望。
今年初以來,鐵礦石和焦炭價格大幅下滑,使鋼鐵企業的邊際成本下降。制造成本下降是鋼鐵行業前5個月能夠保持盈利的最主要因素。在單位產品的盈利能力增強的情況下,增產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效益,而且能將勞動力、資金、管理、折舊等成本進一步攤薄,自然就成了大多數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
三是地方政府干預使企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產量決策。
中央治理地方融資平臺和打擊“影子銀行”的一系列舉措,再加上當前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不足,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上升。今年年初,傳出部分“囊中羞澀”的地方政府要求鋼鐵企業預繳稅費的消息,甚至有企業表示,如果不合作就將成為審計和調查的對象,會被處以巨額罰款。如果鋼鐵企業主動減產,就可能造成營業收入下降,導致地方政府的稅收下降。為此,一些地方政府責令鋼鐵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以保證地方的稅收和就業。
四是“資源錯配”使部分企業擁有了錯位的競爭優勢。
當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導致很多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出現不公平、不合理的錯配。這種錯配使部分鋼鐵企業擁有了錯位的競爭優勢,從而支撐不同類型的鋼鐵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擴大產量。
(關鍵字:鋼鐵 鋼鐵企業 鋼材 鋼鐵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