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占世界一半產量的中國鋼鐵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04%。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看了以后簡直要掉淚”。然而唏噓之后,鋼鐵企業或許更要自立自強。
作為工業的“糧食”,無論是公共生活層面的建筑、交通等,還是百姓層面的日用消費品,以及國防層面的航海航天器具等,都離不開鋼鐵制品。所以,鋼鐵業本身是一個大有發展前景的行業。但同時,受到環境與資源等條件的不斷約束,上下游產業周期性調整帶來的持續影響,以及各個地區無序競爭帶來的產能嚴重過剩,中國鋼鐵企業必須借助行業調整和整合,邁出一條綠色環保的低碳之路。
事實上,對鋼鐵企業來說,并不都是壞消息。力拓集團預測未來18個月內國際鐵礦石價格將大跌50%以上。考慮到中國每年需要21億噸鐵礦石,其中進口8億噸,鋼鐵企業的原料成本壓力有望緩解。然而,鐵礦石價格降低了,鋼企順理成章就活了嗎?顯然不是。我們的企業對外互相抬價,沒有話語權、定價權;對內產品缺少溢價能力,在市場競爭中總處于弱勢地位。要改變0.04%利潤的被動局面,鋼鐵企業必須做優、做精,進行差異化競爭。
各個行業發展都會有高峰、有低谷。轉變觀念,鋼鐵企業會發現“金礦”其實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