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展望部分,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順利完成年初制定目標,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6.1%,城鄉收入差異繼續收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展望2024年,我國經濟有望進一步回升向好。
一是投資繼續加力。2023年四季度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結轉使用,以及新增的5000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額度,將有效拉動防汛抗災項目以及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投資,激發帶動更多民間投資。
二是消費穩步改善。隨著疫情影響消退,企業營收、居民收入逐步恢復,消費意愿持續回升。當前我國汽車、家電保有量巨大,更新換代的需求和潛力很足;我國還有約3億新市民,完善配套制度安排、優化消費金融服務也有助于拓展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市場深度,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三是外貿韌性較強。中美新一輪經貿對話啟動,有助于推動雙邊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不斷拓寬外貿發展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也將有力調動各方積極性。
報告強調,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從國際看,發達經濟體本輪加息周期或已結束,但高利率的滯后影響還將持續顯現。2024年還是全球選舉大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可能增大。從國內看,經濟大循環也存在堵點,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民間投資增速仍處低位,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的矛盾較為突出;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位于收縮區間,社會預期依然偏弱。對此,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增強信心和底氣,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報告認為,物價有望溫和回升。2023年四季度以來,CPI同比持續在負值區間運行,除了受豬肉等食品價格高基數影響,耐用品和服務價格漲幅也偏弱,核心CPI同比由此前的0.8%降至0.6%。通脹根本上取決于實體經濟供需的平衡情況,目前物價水平較低背后反映的是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總供求恢復不同步。未來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減弱,商品和服務需求的持續恢復,預計物價總體呈溫和回升態勢。PPI降幅預計也將持續收斂。中長期看,我國處于經濟恢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供需條件有望持續改善,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內容摘要
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適時強化逆周期調節,統籌把握總量與結構、數量與價格、內部與外部均衡,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經濟力度。全年兩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超1萬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超額續作2.5萬億元,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多次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引導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二是降低融資成本激發有效需求。兩次下調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市場利率下行。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穩定銀行負債成本。調整優化住房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三是優化資金供給推動結構轉型。出臺金融支持民企的指導性文件,落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2500億元,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增加抵押補充貸款(PSL)額度5000億元,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四是穩定匯率兼顧內外均衡。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適時上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發揮外匯自律機制作用,強化預期引導,調節外匯市場供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五是處置重點領域風險保障金融穩定。加強金融風險監測評估,穩妥處置重點區域和重點機構風險。有序推進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
總體看,2023年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貨幣信貸保持合理增長,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達237.6萬億元,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9.7%和9.5%;全年新增貸款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年末普惠小微貸款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5%和31.9%;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2.6%,較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5%,較上年同期低0.22個百分點,持續創有統計以來新低;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97%,較上年同期低0.29個百分點,超過23萬億元存量首套房貸款利率平均下調0.73個百分點,每年減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預期收斂,保持基本穩定,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盤價為7.0920,較本輪低點升值逾3%。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體系完備、物質技術基礎雄厚、人才紅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具有良好支撐,但也要看到,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能分化,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確定性上升,國內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挑戰。綜合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優化金融服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加強政策協調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保持物價在合理水平。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支持采取債務重組等方式盤活信貸存量,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落實,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綜合施策、穩定預期,防范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并自我強化,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關鍵字:央行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