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陸續公布的宏觀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從三季度開始回暖,多家機構的預計,中國經濟全年增長7.5%目標基本無憂。
10月8日,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發布報告,初步預計四季度和全年GDP均增長7.6%左右,CPI分別上漲3.1%和2.7%左右。
今年二季度,課題組組長、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提醒,中國正在通過“做減法”開啟一輪結構調整,現在對經濟增長速度較低要有容忍,完成全年目標難度不小。
顯然,三季度經濟企穩回升,使得中國在實施一系列改革同時,有望完成全年增長目標。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明顯
該課題組認為,經濟企穩回升,與“穩增長、保下限”政策推動下,固定資產投資止跌回升不無關系。
在二季度經濟增速觸及7.5%的下線之后,中央連續出臺了推動高鐵、地鐵等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棚戶區改造、“寬帶中國”戰略等利好政策措施推動制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回升。
一系列穩定的政策信號效果明顯,1-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20.3%,較上半年加快了0.2個百分點,特別是8月份當月投資增速達到21.4%,較上半年加快1.3個百分點。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基建投資受制于地方債務審計等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中央財政收支矛盾越來越突出,審計署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將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與壓縮,基建項目等投資資金來源趨緊。
即將于下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動多個領域的深化改革,有消息稱,經濟領域改革重點將是降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規范地方政府發債行為,這將對接下來的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挑戰。
由于歐美日等主要市場經濟回暖,八月份外貿尤其是出口大幅反彈,在對港貿易虛增部分擠出水分之后,外貿恢復態勢進一步明確,未來幾個月有望進一步回升。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此前透露,如果今年第四季度外貿形勢不發生大幅波動,全年外貿有望登頂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取消和下放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掛牌上海自貿區,擴大了“營改增”試點范圍,推動利率市場化,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領域改革,顯示政策層面對于未來提升經濟開放水平及借此加速國內改革的政策意愿。
然而,這些政策對市場活力的激發仍有待觀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估計,未來五年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改革若沒有實質性改變,2030年前中國經濟年均增速可能會降至4%。
長短矛盾并存
盡管對下半年經濟形勢預判樂觀,但課題組認為,國內經濟長期結構性矛盾與短期周期性矛盾并存,實體經濟風險與金融領域風險并存,經濟運行不僅延續了某些前期存在的問題,而且出現了若干新問題與風險隱患。
上半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回落,增速低于GDP增長速度,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抑制消費增長潛力。
結構性失業問題已經顯現,國有企業檢修、輪休致使部分產業工人并未實現充分就業,將影響下半年消費需求回升。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匯豐服務業PMI整個三季度平均52.2,較二季度的51.3回升并企穩,經濟溫和復蘇勢頭將得以持續,但未來消費的持續回暖仍有賴就業支撐。
課題組認為,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仍十分嚴重,制造業投資難有本質性改觀。各級政府財政收支矛盾加大,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控制日趨規范,地方基建項目資金來源趨緊。房地產市場開始顯示分化趨勢,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勢頭強勁,而大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則呈現出頹勢,房地產投資呈放緩態勢。
范劍平表示,我國產能過剩主要是傳統制造業,服務業、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現代制造業是不過剩的。
由于基建項目資金來源趨緊、前期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以及土地購置面積增速大幅下滑、產能過剩化解緩慢抑制制造業復蘇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數等因素,仍將制約經濟回升勢頭。
(關鍵字:GDP GDP增長 中國經濟)